装备工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装备工业的竞争力是工业强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及时反映滨州市当前装备工业发展情况,我们从统计角度对滨州市装备工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滨州市装备工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我市装备工业发展概况
2020年1-11月,滨州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有271家,占规上工业总数的22.4%,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但其总量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3.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2020年1-11月,装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61.3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利润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193.7%;吸纳劳动力3.6万人,占规上工业的12.2%,同比下降5.3%。装备制造业是滨州的传统产业,现已发展成为基础雄厚、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在国内同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产业,并逐渐形成了板材、轮毂、活塞等优势产业。然而近几年来,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由过去的30%-40%的增长速度放缓至个位数增长,对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亟待走出瓶颈。
制约装备工业发展的因素
制约因素一:成本压力过大,融资依然困难
2020年三季度,滨州规模以上工业专项调查显示,30.5%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高”,在“企业面临的主要成本压力”中列第一位,22.9%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高”,在各项压力中列第二位。具体表现有:一是运营成本较高。受调查企业普遍表示,近年来人工成本刚性上涨趋势无法避免,高级技工和高级管理人才招工难,导致我市人工成本逐年上升。此外,包括安全措施成本、环保成本、水电成本等在内的各类运营成本持续上涨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二是税费负担不轻。部分企业表示,尽管近两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降本减负”措施,但是除个别税种减免让企业有较强获得感外,其他政策减负力度不大,企业税费负担依然不轻。三是融资依然困难。部分中小企业表示,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倾向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其他融资渠道又相对缺乏,因此融资难度依然较大。
制约因素二: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优势尚未形成,产业尚未走出低端化阶段
目前,滨州装备制造业中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主要以粗加工的生产模式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中高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不多,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几乎没有。例如钢板的冷轧、热轧,轮毂的铸造、厨具的生产、电子元器件的组装等只能归类于低端产品的配套需要;偏于先进的生产装备的机械仍依赖于进口。
制约因素三:物料消耗较高的格局尚未实现根本转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2020年1-11月,全市装备制造业每百元营业成本94.9元,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滨州装备制造业投入多,产出少,效率偏低。其中,金属制品业每百元营业成本97.2元,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每百元营业成本94.3元。以上数据反映,当前滨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主要依靠更多投入和更大的消耗,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尚未形成。因此,一旦装备投资增速下滑,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经济发展会更加弱化。
制约因素四:科技投入意愿不强,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
2019年,滨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为63.69亿元,主要集中在纺织、农副食品加工、化工等传统领域,装备工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但科技投入的意愿并不强,其根源在于资本的趋利性和避风险性。比如,相当比例的工业企业更愿意把资金用于房地产等三产投资,而不愿意冒风险投入科技研发。而且,滨州装备制造业存在个体企业制造能力强、产业集群发展弱等突出问题。大多装备工业企业也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普遍因资金、人员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
意见和建议
加快装备工业发展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把装备工业作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争取政策扶持。强化政策推动,对接国家高质量发展部署,把握国家、省装备工业有关政策,深入细化落实全市相关发展规划。建立灵活高效的项目跟踪、技术推进和政策落实督办机制,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时响应。
2.培育企业入库。研究制定鼓励和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装备工业产品指导目录,在项目建设、技术创新、融通资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加强进规入库业务指导和培训,及时将达到规模的装备工业企业纳入库内。
3.强化创新扶持,推动集聚发展。大力推动装备工业企业专业化,鼓励传统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扶持一批产品名牌化、市场国际化且具有较好效益的企业群,以品牌效应提高装备成套生产能力,带动装备工业逐步高端化。要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工业企业和项目,加快先进技术和新兴模式应用,推动产业布局集中;壮大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支持正道机械、长威电子等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把装备工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作者为滨州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