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委提出,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品质滨州”。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希望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居住环境。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必须以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城市为着力点、切入点,通过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营造“五宜”的品质城市,满足我市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找准城市定位,体现城市特色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应尽可能与其他城市区分开来,尤其是城市风貌,如果千城一面、千篇一律地进行升级改造,会使城市失去特有的特色和韵味。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注重营造符合滨州城市文化和底蕴、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环境,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提高城市内涵,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对于滨州而言,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鲁北文化、石油文化、渤海老区红色文化的独特优势,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地域特色文化。
建设黄河生态风情带。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等重要指示精神,打造完善滨州特色的林绕湖嵌、田野湿地的黄河生态风情带。加快黄河沿线植物农耕园、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推进沿黄步道、缆车、驿站、休闲健身等项目建设,甄选适宜的滩区村庄改造为高台民居特征的河畔民宿,放大“地上悬河、穿城而过、百里林荫、民居高台”的黄河风貌特色。
着力打造黄河故道—大清河历史环境再生风光带。以蒲湖公园至南海公园段(黄河大堤北侧、秦台河沿线)、大清河为基础,打造集湿地景观、游船渡口、文创街区、市民游乐园、高台民居、高新产业为一体的示范片区,复兴滨州运河盛景,重塑大清河“黄金水道”风光,形成城市活力引擎。
营造协调统一的城市内部腹地景观风貌。以浅暖灰色为城市的主基调,制定主城区一般类建筑风貌指引,强化现有“米黄色主基调,城在林中,疏密有致”的新城风貌。对特色地段的建筑风貌培育进行特殊引导,增添多元文化感知。
保护拓展历史文化景观。将历史景观变为生活中历史体验场所。拓展杜受田故居、滨北城墙、周恩来总理骨灰撒放地纪念碑等历史保护载体的场所体验,增加教育、历史公园等功能;城市重要街道、地段融入石油文化、鲁北民俗文化、渤海老区红色文化进行街道风貌与风貌小品的表达,增添街道日常空间文化内涵。
加快旧城改造。积极推进老城区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综合进行用地的调整与置换,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在旧城改造中注重体现滨州地域文化,与滨州城市总体特色相统一,营造滨州独特城市风貌。
加强规划布局,完善提升基础设施
加速完善老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完善15分钟幸福生活圈功能。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社区医疗生活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社区配套文化服务设施,结合居住小区建设,按每3万至5万人设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处,每1万至1.5万人设综合文化活动站一处的标准,实现15分钟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完善社区配套体育设施,按照“三个一”建设标准,即:一个多功能运动场、一个笼式足球场、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全面改造提升已建社区体育设施。各社区居委会设置不少于一处基层社区级体育设施,单处占地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完善提升基础教育配套设施。完善老城区中小学布局,对市城区东部片区、老城区等基础教育设施覆盖不均衡的地区,综合运用新建、迁建、改扩、撤并等方法,提升基础教育设施配套能力。新区建设基础教育设施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小学服务半径原则上为500米,服务1万至1.5万人;中学服务半径原则上为800米至1000米,服务3万至5万人,保证基础教育设施全覆盖。做好口袋公园增补建设。尤其是对市东街道、北镇街道、彭李街道等老旧小区集中片区进行重点增补绿化面积较少的老城区,加强绿地增补建设,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原则,结合城中村拆迁改造,推进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拓展绿色空间。
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对市中心城区公交线网进行优化,对既有线路与新增线路统筹考虑,优化公交线路方案。根据《滨州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6-2030)》,落实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方案,在早晚高峰加强管理、保障公交路权。优化城区停车场布局,深入落实《滨州市城区停车场布局专项规划》,加强城市控制性规划与停车专项规划的衔接,指导城市停车场建设。做好城市既有停车场利用,加强泊位共享,对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现状停车泊位提高共享比例,将部分停车泊位分时段、分区域作为社会公共停车泊位周转,提高利用率。强化智慧挖潜,建设统一的停车管理平台,将停车场静态基本信息与动态运营信息纳入系统,利用泊位监管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统筹管理、开放共享。引入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地上停车收费高于地下停车、内部核心区停车场收费高于外围P+R停车场、日间收费高于夜间。引导、鼓励市民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解决出行问题,减少交通拥堵。
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城建管理水平
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城建投融资体制,破解城建资金瓶颈。加强融资平台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城建融资的途径,最大程度地吸引金融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放宽准入限制,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经营市政基础设施。积极探索采用PPP、BOT等模式,吸引有实力、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参与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切实发挥投资公司在城建项目投融资中的核心骨干作用。通过投资经营、担保和借款等方式,建立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及经营运作机制,提高城建项目的融资能力。加强投资绩效管理。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论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优化工作方案,加强投资效用情况评估,充分发挥投资的最大绩效。(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科研智库工作处)图为新立河公园。(资料片)(李默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