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志武葛肇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进而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民生方面的远景目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事实上,无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或是改革创新的根本动力,目的都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万家疾苦为重,强化民生保障,围绕解民忧、促发展,坚持共建共享,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结合,聚焦突出问题,致力群众共享,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全力保障“双型”城市建设,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年打磨城市“质感”,塑造“诗和远方”生活气质
如今行走在市城区的街头,你会与无数“口袋公园”不期而遇,每一场邂逅都能收获到一次别致的浪漫体验。树影错落,曲径通幽,口袋公园虽然“袖珍”,但园内植物丰富、四季皆景,还增加了休闲游憩等设施,让市民不仅能够驻足赏景游玩,还能休闲健身。2020年,新增的城市公园、口袋公园有40处,在满足市民各类功能性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景观档次和城市品质,为城区再添园艺景观新亮点。
建设口袋公园,全力推进公园之城建设,是我市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的一项具体举措。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指出,要通过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致力打造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品质城市。为此,我市出台了《滨州市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部署实施8大提升行动、28项专项提升工程,并提出“六城”建设,全力建设城市功能优化完善、公共空间明显增加、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特色魅力充分彰显的品质滨州,为富强滨州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搭建有力的载体。
与此同时,我市的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2020年,我市全力推进5612套棚改和主城区116个城中村改造,完成438个老旧小区改造,市主城区实施125项城市基建项目,打通断头路15条、断头桥4座,新建城市绿道50余公里,新增改造绿地面积151万平方米,“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成为城市标配。
可以说,这场为期三年的行动已经交出了第一份答卷。三年之后的未来,也值得所有滨州市民期待。相信届时,滨州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更加现代化,城市的精致化、生态化、智慧化、人文化也将得到显著提升。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将为滨州市民带来“诗和远方”的生活气质,“智者智城、志在滨州”的城市品牌也将更加响亮。
聚力乡村振兴,让广大乡村更美丽、更宜居
乡村振兴更强劲。聚焦农业结构、农村治理、农民生活等领域,努力补短促强,“三农”工作取得新发展。2020年11月份,滨州代表山东省接受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督查,中央督查组给予充分肯定。
聚焦农村美,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建成省级示范村97个、市级示范村309个。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无棣县成为交通强国“四好农村路”建设试点县。实施农村废旧房屋残垣断壁“清零行动”,拆除废旧房屋3万余处,清理残垣断壁1.1万余处,工作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认可并全国推广。稳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回头看”,尊重民意、整改提升,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聚焦农民富,实施农民收入“四增”工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60%以上。2020年1-11月份,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4.6%,列全省第7位。
民生投入不“缩水”,集中财力向民生和重点社会事业倾斜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民生福祉要达到新水平,并给出了清晰明确的发展路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