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21日
如何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 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郭峰朱秀娥
文章字数:2,14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新课程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价值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与劳动课程融合的重要意义
  国家政策层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融合,提供了顶层设计依据,致力于通过跨学科整合实现教育目标。传统文化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劳动课程注重“实践育人”,二者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具有目标上的契合性。
  人的本质是劳动的、是实践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因为有目的的劳动成就自身,同时因为有价值的劳动改造社会、发展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精神养成价值不只局限于文化熏陶和耳濡目染,更在于在劳动中养成的文化传承、劳动观念和公民意识。现代教育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生活中又处处有课堂,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可以让青少年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劳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文化自信和劳动意识,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条有效途径。“传统文化+劳动”融合教学的思路是充分整合二者契合点的一次积极创新,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又可以实现劳动课程的育人目标。
  劳动教育被赋予“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其蕴含的智慧与劳动精神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通过传统文化与劳动课程融合教学的实践,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弘扬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深入探究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深刻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将其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有利于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劳动教育教材,构建一套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与劳动课程融合的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课率较高,部分学校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劳动课程,例如开设剪纸、泥塑等“非遗”课程,或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劳动实践,在课程资源开发、育人效果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融合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多层次的进展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交叉领域缺乏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二是课程时间与资源受限,如传统手工艺耗时长,学校设备与场地有限。三是学生兴趣差异明显,部分学生认为形式“过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低。四是评价标准模糊,文化内化效果难以量化评估。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尝试开展跨学科教师培训,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农业专家进校园指导;采用“长短课结合”模式,利用社团活动、课后服务时间补充教学;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部分实践场景,结合短视频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多元评价指标,如文化理解力、劳动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等予以解决。
  传统文化与劳动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
  课程内容的整合设计。主题式融合,围绕“二十四节气”“传统手工艺”等主题设计项目式学习内容。例如,结合清明节气开展植树活动,讲解农谚文化与生态智慧;结合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活动,讲解端午文化渊源与劳动技巧;结合泥塑艺术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内涵。跨学科协作,联合历史、美术、语文等学科教师,开发综合性课程。如在陶艺制作中融入瓷器历史知识,劳动实践与《天工开物》选读结合,在石榴采摘节上学习《诗经》中相关的采摘诗句。
  实践活动的创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设立传统文化工坊(如编织坊)和劳动基地(如百草园),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劳动技能训练与传统工艺学习结合。实行校内外资源联动,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传承基地研学、社区传统节日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如在研学基地体验印染、豆腐制作、农具使用等研学项目。
  评价体系的重构。采用“过程性评价+成果展示”模式,既关注学生劳动技能掌握情况,也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泥塑课上,既对学生手工作品完成度进行评价,又结合学生撰写的传统技艺研究报告进行评价,实施“传统文化+劳动”融合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课程的融合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实践,通过课程整合、资源优化与评价创新,能够实现文化传承与劳动育人的双重目标。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地域特色化融合模式,依托本地“非遗”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传统文化在劳动实践中焕发时代生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邹平市长山镇初级中学。本文系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课程融合教学的行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4-LCZX-033
  我市教育系统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进课堂,并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图为博兴县一小学生展示劳动教育成果。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