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翠萍通讯员王杰李宁刘凡
滨州一以贯之抓高质感民生,以改革促“民生品质更实”,坚持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聚焦“一业三保七有”,扎实做好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城乡融合等领域改革,用心用情解民忧、惠民生、促民富、暖民心,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扶弱助困解民忧,兜底保障惠民生。沾化区下河乡流口村村民石鹏因患有慢性病,需长期用药,花费较大,生活困难。
石鹏的父亲石振国说:“申请这个低保的时间很短,一下子办下来了,也给我经济方面减轻一部分压力。”
当地探索实施社会救助一次申请,救助政策主动认定,群众符合特困、低保、低保边缘和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等救助认定条件的,直接给予相应救助。
沾化区下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林说:“我们聚焦‘一次申请’,实现‘救助四联动’,让特困、低保、低保边缘、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等群体少跑腿,让服务多跑路。”
滨州完善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开展“一米阳光”民生定向捐助,实施助残、助老、助学、助困4大类13个民生项目,3年捐款超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0万人次。推动“接力助学”“童心守护”“益童成长”“筑梦添翼”等慈善护童项目落地落实,实现全市万余名孤残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关爱保护全覆盖。
滨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亨波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市民政局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锚定‘民生品质更实’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力以赴织好网、兜好底、办好事,办成了27项民生实事,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滨城区,全职妈妈田双通过“社区微业”行动,在社区就业服务专员的帮扶下,顺利在附近的社区微工厂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当地创新实施“公益性零工市场+社区微工厂”的灵活就业服务模式,用社区“小循环”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滨城区灵活就业人员田双告诉记者,来到社区微工厂工作以后,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补贴家用,而且还不耽误自己接送孩子,让生活有了一份保障,很感谢社区提供的就业机会。
2024年,全市建成社区微业服务站131家,社区微工厂328处,解决大龄妇女、残疾人等群体2万余人灵活就业。
滨州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孙善君说:“我市持续擦亮‘就在滨州’服务品牌,线上线下开展257场招聘活动,发放就业补助资金5.6亿元,减收失业保险费1.57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14.8亿元,为6700余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8400余万元,稳定就业岗位28.5万个,集聚青年人才3万人,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乐业增收保驾护航。”
完善医疗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在无棣县人民医院,老年患者路某由于患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住院治疗,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新推出的免押金住院制度,不仅让他省去了复杂的住院手续办理流程和缴费环节,也减轻了资金压力。
滨州深入实施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拓展优化住院免押金、床旁出入院、潮汐门诊等“一揽子”便民举措,全方位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董希国说:“目前,我市104家公立医院全部实现了‘住院免押金’。在县域,依托14家紧密型医共体,大力推进中心药房建设,药品管理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标杆,探索出了药政管理的滨州模式。在乡村,高效实施了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实现医疗兜底有保障、群众看病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