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基,心安是魂。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文化建设,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其中,健全完善职工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就是“心安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市政协将“关心职工心理健康,助力‘心安城市’建设”课题列入年度协商工作计划,组织成立专题调研组,开展考察调研、座谈交流,助力“心安城市”建设。本期《委员关注》就如何推进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邀请委员嘉宾建言献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最美滨州篇章贡献“心安力量”。
全国首创职工心理关爱“慧心赋能”滨州模式,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职工心理健康作为“安心工程”的核心要素,对助力“心安城市”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滨州市扎实推进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全国首创并叫响职工心理关爱“慧心赋能”滨州模式,出台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地方性法规《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推出《关于推进职工心理健康行动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市县两级全部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构建起“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随着各项政策机制、服务措施、工作方式的创新和完善,职工群众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权益维护日益完善,职工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心安是更高水平的平安,‘心安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目前,滨州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安’工程已经全面推开,职工心理健康作为安心工程的‘核心元素’,对于平和社会心态、稳定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心安城市’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市政协将该课题列入协商工作计划。”市政协副秘书长、社会法制委主任牛瑞波说。
加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是提升职工生活品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心安城市”,让滨州“平安品质更稳”的题中要义。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胜平说,滨州在职工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市职工心理服务中心为龙头引领,以10家县级职工服务中心、职工心理关爱服务中心为中枢,91家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职工健康服务中心为支撑的三级服务网络。在团队建设方面,加强与第三方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合作,增强团队力量。在阵地建设方面,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构建三级服务体系,购置专业化、功能完善的硬件设备,开发线上心理服务平台。目前,滨州已开展服务巡讲、体检、个性化咨询活动3957场次,服务职工40多万人次。
加强顶层设计、品牌打造,构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格局
民之所望,履职所向。助力“心安城市”建设,市政协聚焦关心关爱职工心理健康,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学习研究相关方针政策,赴省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深入县区、企业、心理服务机构等实地调研,了解情况、摸清现状、研究问题。同时,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机构负责同志意见建议。
“调研发现,我市在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存在各级各部门自行发力,缺乏部门协同,造成资源浪费;差异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针对职工的多数共性难题,难以提供有效的、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等问题。”对此,牛瑞波建议,进一步完善机制标准,加强顶层设计、品牌打造。滨州率先在全国推进“心安城市”建设工作,没有经验可循,加强顶层设计尤为重要,需要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目前,与职工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主要是“安心工程”。目前“安心工程”正处于从“大工程”向“小细胞”阶段转化进程中,牵头部门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职工心理服务规范,颁布职工心理健康工作标准,提升职工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要鼓励基层创新,创建试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有序推进。
“目前,我市心理专家大多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较少,兼职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基层专业人员稀缺,心理专业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对此,市政协委员张林祥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全覆盖提升职工心理健康专业水平。加强本土人才培育,设立专业技术岗位,把专业技术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体系。畅通职业发展渠道,对现有人才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加强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发挥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构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格局。
全方位、多方面共同发力,让“心安城市”成为滨州的城市标签用爱守护,从“心”启航,唯有心安,才有民安。目前,滨州“心安城市”建设历经“心源”“心语”“心安”三个发展阶段,推出了一批“心安学校”“心安社区”“心安物业”“心安民营”等行业特色品牌,“心安城市”建设纲举目张、成势见效。
蹄疾步稳推动“心安城市”建设,广泛培育各领域“心安细胞”。市政协委员张兴先认为,职工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实落地,依托的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强化科研引领,发挥山东航空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专家智库作用,拓展全省心理服务资源,加强“心安城市”研究,完善理论研究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强化实践协作,推动已有基础研究转化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应用研究。加强沟通协作,政府部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组织等要形成合力,共建更加多元、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对于做优做强职工心理健康个性服务,市政协委员申立新建议,把握好职工心理特征,做好定制化心理服务,加强对低学历、低收入职工群体的关爱帮扶。加强对青年职工群体的关注,做好青年职工思想引导工作,对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经历者的职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为有心理困扰的职工提供专业、安全、温暖的倾诉环境和可寻求帮助的地方,全力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滨州举办全国首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交流大会、全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大会暨“心安城市”建设交流会,获评“中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实践基地”,“五安”工程全方位发力,蹚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滨州路径”。
目前,职工心理关爱工作已纳入全市“12163”民生实事。王胜平说,下一步,市总工会将围绕“心安城市”建设持续加大职工心理关爱服务力度。加强普惠服务,持续加大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宣传力度,通过讲座、测查、互动、体验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授纾解压力方法。开展精准服务,制订个性化服务方案,发挥好线上职工心理服务平台作用,解决不同场景,特别是工作、生活家庭以及人际交往中突出的心理问题。实施“双百服务”,组建专业心理服务团队,以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为载体,叫响阳光心理“五进”服务品牌,多维助力全民心理健康,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贡献“心安”力量。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