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罗军通讯员高嵩郑梦幻
“前夫常以看孩子的名义赖在我家,甚至撕碎了我新生活的希望。”2024年的寒冬,滨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某企业员工李红(化名)握着滨北派出所民警递来的热茶,声音颤抖。4年婚姻终结后,她的生活仍被阴影笼罩,前夫以探视为由频繁闯入她的生活、工作——直到一场“特殊调解”让这一切改变……
公司负责人得知后,求助于滨北派出所。派出所民警找到李红了解情况,又与李红前夫沟通,从法律后果谈到父子亲情,最终做通了思想工作,让他意识到自身的错误。
这样的“温情解法”正在全城推介。2024年,滨州政法系统铸牢忠诚警魂,站好忠诚岗,做好“守夜人”,在高水平推进平安滨州、法治滨州建设“常规动作”的同时,推动“心安城市”建设这一全国性创新工作落地见效,建设成效已不再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老百姓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安心,是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是夜晚亮着的那一盏盏温暖的灯。
平安建设“加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加分”
通过打击一名“跑分”嫌疑人,滨州公安机关不断深挖,抽丝剥茧,揪出一条长线。2024年10月,60名精干警力分头奔赴全国23个省、71个市、98个县,在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行程10万余公里,协同作战连续抓获犯罪嫌疑人101名,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相关黑色产业链犯罪团伙。
2024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刑事案件发案数、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30.9%、22.4%,资金预警预后“零转账”。
打击犯罪,守护平安,是政法工作的“基本盘”。聚焦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心源性”问题,滨州政法机关发挥“刀把子”作用,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严打涉黑涉恶、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知、涉林涉海各类违法犯罪,现发命案、八类暴力犯罪100%快侦快破。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打掉恶势力组织3个,成功侦办全市首起跨境涉网黑恶案件。
社会治理一头连着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冷暖。
32年前,无棣县小泊头镇某村村民王明(化名)家建房,因邻居李华(化名)公婆阻拦,正房、偏房长度不一,中间留出一道恼人的空隙,横亘在两家人的心坎上。
岁月悠悠流转,如今村委会开展宅基证更换工作。王明想把空隙算入自家宅基并改长度,找李华开证明被拒,两家矛盾激化。
当地司法所迅速介入,重新梳理案情,制订测量调解方案。测量当天,李华表示房子方正就同意。测量后,双方认可结果,经劝说,李华同意调解。最终,双方签订协议,村支书联系上级重登宅基地证面积,这场32年的纠纷成功化解。
全市政法系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持续筑牢主动创稳底板。2024年以来,各县乡一站式矛调中心共受理大小矛盾纠纷 8 万多件,按期办结率高达99.75%,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9064名专兼职网格员活跃在大街小巷,全年处理网格事项119万余件。
我市明确重点群体,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创新推出“六统一”免费救治救助政策,从救治范围到随访服务,全程统筹,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在428所中小学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全市1230所中小学、幼儿园都设置了“护学岗”。(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