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19日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优秀传统文化光辉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四导”教学法的探索
文章字数:2,044

  徐启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中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优秀传统的光辉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四导”(导读、导思、导议、导行)教学法进行了尝试,取得不错的效果,现予以分享。
  导读
  “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搞好阅读。
  指导好课外阅读。在前一节课结束之前,用3到5分钟时间,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为同学们拟定阅读材料。如在学习《无信不立》时,让学生读商鞅变法中的“城门立木”的故事:学习《体谅之心》时,则要学生读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等。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借阅关资料,这样,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还有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自读自学的能力。
  指导好课堂阅读。在上课前,教师分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学案”,即导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进行教材阅读,主要分两个步骤。其一,通读。让学生在读每个经典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和大意,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大意,整体把握课程要义。其二,重点读。即重点读本课中的某些名言名句,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做到背诵这些名言名句,同时要求学生划出疑点,以便在下一环节中做到“有的放矢”。
  导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创设教学情境,来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
  对教材中的通过对比设定思考的内容,尽量引导学生来完成,教师不要有意识地削弱思维的深度,尤其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善于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其间,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不要规定“硬套路”“死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
  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多问”“多思”的好习惯。如讲《益者三友》一节时,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那为什么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提倡“君子之交”呢?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得出:“君子淡以亲,小人干以绝”。
  导议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讨论,能够起到明辨事理、开拓思路,培养能力、活跃课堂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疑点和热点的问题展开讨论。可采用小组议、全班议,也可采用主题“辩论会”等多种形式,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各抒已见,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点评、总结。
  在整个“导议”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对讨论题目的设置。讨论的题目在设置上要紧扣教材,难易适中,力求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认识或认识有误区的地方设置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形成不同的观点,在讨论中达到预期的目的。
  注意对讨论群体的过程指导。教师要做好讨论中的巡回指导工作。讨论开始后,教师不要袖手旁观,应主动走进学生讨论的群体中参与学生讨论并加强指导。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偏离题目的随意性讨论;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学生的不同观点,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为讨论后的小结作准备。
  注意对目标达成性总结的指导。做好讨论的归纳总结工作,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师还要善于集中。要使讨论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把二者相结合。归纳总结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对题目有哪些不同观点;对不同观点的积极方面的肯定,以及正确观点应该是什么等。如在学习《和而不同》这节课时,以“老好人好不好”为主题在班内举办辩论赛,让学生展开“舌枪唇剑”,最终通过及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和而不同”与无原则的当“老好人”的不同。
  导行
  “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中量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行”的过程,就是对知识深解、运用的过程,是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
  “行”的题目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形式要多种多样,可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现场表演。如,学习《恭敬待人》时让学生根据去曲阜研学时所学知识,现场表演“古人行走、见面之礼”“拜师之礼。”还可以模仿电现台的某些栏目,如在学习《敬事而言》这节课时,我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在工作中践行“敬事而言”精神的,寻找身边的“工匠”精神。总之,“行”的形式要不拘一格,要结合每节课的体内容及特点来选择最恰当的形式。
  另外,对于“行”这一环节,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走进社会进行有意义的群体活动。如,在学习《爱人如己》这节课时,我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分小组到社区或者敬老院探望老人,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关爱他人的快乐。
  总之,“四导”教学法的“读”“思”“议”“行”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读中有思,思中有议,议中有行,行中生趣,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教性,从而使学生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目的。(作者单位:邹平市长山镇初级中学)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