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19日
马克思主义者刘顺元(一)
侯玉杰
文章字数:3,392
  刘顺元(1903年-1996年)是山东省博兴县国民党组织的创始人,是第一任博兴县党部的书记长。他是周恩来批准入党的中共党员,介绍人是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滕云斋等。他是党内知名的理论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他被选为副书记,是滨州境内党内职务最高的。
  一、早年读书生活
  刘顺元,本姓王,名学博,号溥泉,出生在博兴县兴福镇城王村一个王姓的农民家里。他的启蒙教育是从本村开始的,读的是私塾。1915年,考入博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考入在青州的山东省立第十中学。1919年,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位于胶济铁路线上的这所中学,也掀起了反帝、反日的爱国浪潮。刘顺元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很快成为运动的中坚分子,担任青州中等学校学生联合会的编辑部长。1922年,刘顺元以优异成绩取得中学毕业文凭时,他几乎读遍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他崇拜以忠义为立身之本的关公、岳飞等英雄人物。这一段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他一生所遵循的道德重于事业的人生观。
  中学毕业后,刘顺元听说北京师范大学预科分省招收新生,山东也有名额。北师大学费、膳食费全由国家承担,被录取者省、县两级政府每年还有一部分补贴,基本上不需要家里花钱。但这个大学门槛较高,很难考。刘顺元不顾病后身体虚弱、盛夏的炎热,埋头复习了两个月。考试结果,在山东参加考试的500多人中,一举夺魁。经过复试,刘顺元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两年以后,因为爱好英语,被录取到北京师范大学英国文学系(后改为英语系)读书。
  1928年夏,刘顺元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完两年预科、四年本科,戴上了梦寐以求的学士方帽,是该校的首届毕业生,成为博兴县少有的出自普通农家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读大学期间,有半年的时间,刘顺元到在山东惠民县的山东省立第四中学实习,教授英语。
  二、主持国民党博兴县党部
  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熏陶,1926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春夏之交,听说蒋介石统率的北伐军开始进军山东,刘顺元向学校请了假,匆匆返回家乡,准备筹建国民党博兴县党部,迎接北伐军的到来。
  返回博兴以后,刘顺元即在爱国知识分子中秘密发展国民党员,并且通过他们到博兴县四乡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刘顺元一表人才,当时的博兴县知识界都佩服他的文才和口才,博兴县教育局局长晋吉清、博兴师范讲习所所长王博昌、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王绍堂、博兴县联庄会副会长赵炎周、师范讲习所教员陈竹村等博兴县知名人士,很快被刘顺元吸收加入中国国民党,并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1928年6月,博兴县召开了国民党党员大会,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山东省博兴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并推举刘顺元为常务委员(书记长),筹组了“博兴县农民协会”,依据武汉国民政府颁布的《惩治土豪劣绅条例》,开展了以惩治土豪劣绅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他倡议成立群众组织,如博兴柳业工会和柳业合作社,全县参加农会、工会、学生会的群众超过一万人。有一次,博兴县长要到农会参加会议,门岗知道来人是县长,不让进,说:“你要进去,请把长衫脱下来,我们是农民,穿的都是短衫。”县长也不得不把长衫脱下来。刘顺元在博兴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博兴及其周围各县地主豪绅的忌恨,他们联名上告,诬告他是共产党。地主豪绅们竟然勾结被国民党收编的、著名的大土匪刘桂堂(绰号刘黑七)部到博兴镇压农民运动,并派人四处捉拿刘顺元,为此,他和全家不得不逃到桓台县境内避难。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不仅不维护他,反而下达了一份处分决定:“撤销王学博山东省博兴县党部常务委员的职务,留党察看。”刘顺元失望至极,遂决定同国民党的腐朽政治一刀两断。
  1930年初,在友人的举荐下,他离开桓台,到济南市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教书,开始了教师生涯。
  三、担任济宁特别支部书记,首次入狱
  来到济南教书,刘顺元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刘顺元与中共山东省委负责人滕英斋、胡允恭等相识,很快成了知心朋友。刘顺元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山东省委则期望他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为党做工作。1930年,学期结束后,刘顺元前往青岛,担任了国民党青岛特别市党部的候补执行委员兼党训科科长。刘顺元不甘心专门从事国民党党务,又到青岛女子中学,兼任了英语教员和训育主任,从此,他在青岛的住处成了中共山东省委的主要联络点,他的140元的月薪也成了山东省委的活动经费。
  在青岛,滕英斋正式通知他: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周恩来已经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5月的一天,在青岛海滨公园里,滕英斋为刘顺元秘密地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暑假期间,刘顺元被派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发展了王博昌、马千里等进步知识分子入党,在博兴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为了开辟鲁西南地区的工作,1931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任命刘顺元为中共济宁特别支部书记。这是刘顺元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担任的第一个领导职务。
  到济宁后,为了地下工作的需要,他以号为名,改叫王溥泉。在济宁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他发展了十几名共产党员,组织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济宁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恼恨。1932年2月,国民党济宁县党部派人到七中抓捕进步学生,由于刘顺元的警觉,及时采取了预防措施,敌人扑了个空。国民党县党部就以故意放跑学生的罪名,将刘顺元逮捕,当晚即被关进山东高等法院的监狱,戴上了铁镣。
  刘顺元被捕后,中共山东省委全力施救。3个月后,在没有取得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被无罪释放。鉴于刘顺元的能力、在狱中的表现和他已被国民党当局监视的实际情况,中共山东省委推荐他到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工作。
  四、担任沪西巡视员,第二次入狱
  1932年初,刘顺元利用去上海之前的这一段空隙时间,回博兴指导建党工作。5月,离开博兴赴上海。刘顺元到达特务、暗探、巡捕多如牛毛的上海后,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支部检查委员会委员。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组织示威游行和飞行集合;二是到工厂中招募红军;三是参加中央职工运动训练班。在训练班,刘顺元听了陈云等人的讲课,认识了平时极少露面的博古、张闻天、康生、凯丰等中共领导人。1932年的夏秋之交,因为驻在上海的中共江苏省委遭受破坏,刘顺元被调到江苏省委,任省委沪西巡视员,代表省委领导沪西和沪西特区两个中共区委的工作。
  尽管刘顺元比较注意隐蔽自己,但是,在白色恐怖下,1933年的“五一”前夕,为策划五一期间工人运动,他还是遭到了敌人的逮捕。这是刘顺元第二次被国民党当局逮捕。3个多月后,经过党组织积极营救,被宣判无罪,取保释放。
  获释后,刘顺元被中共中央上海局任命为中央特派员兼陕南特委书记。1933年12月,刘顺元到陕西,因陕西省委遭到破坏,遂抵汉中,他主要领导地方武装斗争,整顿受挫的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发展壮大党、团、妇女、儿童团、游击队等组织,充分发动群众,改造汉中地下党,选拔工人、雇农出身的党员进入特委和各县县委领导岗位,成效显著。
  五、担任中央上海局组织干事,第三次入狱
  中央上海局遭受大破坏后,急需干部,刘顺元奉调回上海。1934年9月,他由陕南到达上海,担任中央局组织部干事。1934年11月底,中共中央遭受大破坏,刘顺元第三次被捕。第一次审讯时,刘顺元自报的假名是李春元,书记官没有听清楚,记录成了刘顺元。这个名字,也就弄假成真,沿用到了今天。
  由于叛徒的出卖,刘顺元被敌人识破了身份。敌人对他威逼利诱,他坚决不自首,以“坚不自首,恶性甚深”的罪名,被判处10年徒刑,由上海押往南京的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服刑。在狱中,刘顺元表现出了坚定的品质和独立思考的优秀品格,得到了党内各级干部的肯定。
  六、参加审查干部工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合作,释放政治犯,8月底,刘顺元也被无条件释放。由于他的威望和品德,被指定与上海中央局代理书记黄文杰组织班子,负责审查出狱干部的工作,他任中共代表团干部审查组组长。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先后审查1000多人,其中约700人被送往延安,这批干部很快成为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领导骨干。随后,担任长江局组织干事。长江局组织部承担的任务是恢复和建立中国南方各省的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大量发展党员。刘顺元分工负责干部调配工作。他细心地阅读干部档案,征询各方意见,找干部个别谈话,提出建议名单交长江局常委会讨论。在短短8个月时间内,四川、湖南、贵州、安徽等地的中共省工委、鄂豫皖省和由南方工委改建的广东省委,都先后建立或充实起来。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