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清春通讯员段雨娇宁洪波
2月9日上午,2025年胡集书会开幕式暨中国曲协曲艺名家新秀“送欢笑到基层”走进惠民专场演出在惠民县胡集镇举行。其间,最让人感动的画面,当属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第6次登台献艺——她已81岁,但依旧神采飞扬、豪气干云,抬腿、金鸡独立等动作说来就来,毫不拖泥带水。
这让人不禁回想起刘兰芳与滨州多年来的缘分:
1985年,刘兰芳首次来胡集,收了惠民籍演员张红霞为徒;
1987年,刘兰芳献艺胡集书会,“曲山艺海”的大照片载入中国曲艺史;
2006年,刘兰芳携夫、子、徒赶会,庆贺胡集书会入列首批国家级“非遗”;
2008年,刘兰芳带领中国文联、中国曲协“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演出团亮相胡集;
2024年,刘兰芳来滨助阵新编山东快书《兵法颂》专场展演,为年轻曲艺人开场;
2025年,刘兰芳在胡集书会唱响她的经典代表作《岳飞传》选段《还我河山》
……
今天,让我们翻开相册,看刘兰芳的书会情缘、滨州故事。因为这画面、这情缘、这故事,不只属于刘兰芳,也属于胡集、属于滨州,更属于你我,是滨州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81岁的刘兰芳依旧神采飞扬,勉励年轻艺人“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2025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胡集书会正式开幕,刘兰芳如约而至。
冒着零下七八度的严寒演出,这位已经81岁高龄的艺术家,状态会是什么样?
瞧,一袭长袍,一把折扇,刘兰芳缓步而来。听,还是那个穿破时空的声音;看,还是那种跃马扬威的神采;品,还是那个雄浑厚重的味道!
现场,刘兰芳刚一登台,即引得万众欢腾,现场观众纷纷起立致敬;她一开口,全场观众立刻屏息静听,跟随她的表演“梦回吹角连营”;她一谢场,现场立刻掌声雷动,观众的喝彩声、叫好声连绵不绝。
表演结束后,刘兰芳走下台,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今年81周岁,但上台的底气还有,这是因为我不断坚持练功。如果不是底功好,我这个岁数恐怕得被人搀上台,更甭说还能抬腿、金鸡独立了。应该这么说,只要大家皆是如此——“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相信我们的行当里,会出天才、人才,我们的胡集书会也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说书人。”
刘兰芳还说,滨州是孙子故里,胡集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码头,所以底蕴深厚,因此才有了拥有几百年历史的书会,“这里的父老乡亲,孕育着我们说书人的成长。作为说书人,非常感谢这里的父老乡亲。祝福我们的胡集、惠民、滨州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40年前,正当红的刘兰芳首次来胡集,前来“追星”的群众络绎不绝
1985年,正是刘兰芳红透大江南北的时候。那时,各地电台都在播放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那时,抱着小收音机听刘兰芳,就如同今天玩微博、刷抖音,是一种全民时尚。
当年5月,刘兰芳应山东省曲艺家协会邀请来到惠民胡集。为何来此?因为那时胡集灯节书会刚刚走上电视、电台、报纸,传闻中的“曲山艺海”让全国曲艺人感到振奋、疑惑——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滨州日报原副总编韩克顺在《胡集书会》一书中写道:“当时来到胡集后,刘兰芳就住在简陋的镇招待所,还参加了老艺人座谈会,演出舞台就设在镇西的一个大场院里。前来‘追星’的群众络绎不绝,场子里站不开,人们就爬到树上、屋顶上。”胡集镇文化站原站长胡同利回忆说:“场院里到处是人,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叫好声、掌声响成一片。散场后,光鞋子就捡了一大筐。”
当时,在省曲协的引荐下,惠民籍演员张红霞拜师刘兰芳。从小学艺时,张红霞最痴迷的,就是刘兰芳的《岳飞传》,经常对着镜子模仿。时间久了,她颇有刘兰芳的神韵,人送外号“山东小刘兰芳”。拜师后,刘兰芳对她悉心调教、全面指导。1997年,张红霞获文化部“群星奖”铜奖,并受省文化厅嘉奖。1998年,张红霞获山东省群众文艺创作一等奖。2011年,张红霞病故,年仅57岁,令人唏嘘。此外,刘兰芳还有一名弟子,叫许同贵,是胡集镇言许村人。1992年,经省曲协推荐,许同贵在胡集拜师成功。
1987年,刘兰芳在胡集书会登台表演,其丈夫王印权拍下“曲山艺海听刘兰芳”的胜景,这张照片被刘兰芳珍藏几十年
1987年农历正月十二,胡集书会正日子,刘兰芳的演出,成就了中国曲艺史上的重要瞬间——“曲山艺海听刘兰芳”。
演出前,刘兰芳想到街上转转,看老艺人的撂地演出。刘兰芳戴着徒弟张红霞给她弄来的一条大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俩眼睛,却依然被书迷认了出来。面对潮水般涌来的群众,想到不能耽误登台,刘兰芳无奈下只得钻过墙边的小洞,“连滚带爬”地脱身而出。
等到刘兰芳登台时,台下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望不到边:最前边的观众席地而坐,往后边是几个人挤着坐一条凳子,再后面的观众站着听,有的干脆让孩子骑在脖子上。再往后,观众就有站在自行车后架上的了,再远处还有很多人爬上屋顶、骑在树杈上,只为一睹其风采。总之,能站人的地方全满了。
台上,刘兰芳接连说了3个段子,观众仍然意犹未尽。对此,刘兰芳的丈夫王印权端起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时刻。对这张照片,刘兰芳特别珍爱,将其放大了挂在自家客厅的墙上,这一挂就是几十年。每当同行来串门,刘兰芳就指着照片说胡集谈书会:“胡集书会是说书艺人的圣地,不到那,会是很大的遗憾。”
2006年和2008年,刘兰芳两次组团赶会,让胡集书会的影响力更深远广泛
2006年,胡集书会有两件喜事——刘兰芳再访胡集,胡集书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那一年的表演中,刘兰芳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携丈夫、儿子及徒弟们来胡集助兴演出,并为书会题词“八百年胡集书会,看今朝再放异彩”。舞台上,她带来代表作《呼延庆打擂》的表演。其徒弟许同贵拿出了代表作快板书《傻子拜年》,张红霞表演的则是西河大鼓《风流胡集》。
2008年的胡集之旅,刘兰芳也是组团前来——她带来的是中国文联、中国曲协“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演出团。演出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名家轮番为群众献上绝活:唐杰忠携徒崔喜跃表演了相声《戏与歌》,相声演员牛群进行了即兴表演,唐爱国、邹德江、高洪胜等曲坛的老将新兵也献上了自己的拿手节目……
2024年,刘兰芳来滨助阵新编山东快书《兵法颂》专场展演,并为滨州城市发展点赞
2024年11月底,在滨州大剧院,刘兰芳登台唱响“滨州故事”——《兵法颂开篇》。演出前,她故地重游,在新建成的胡集书会展播大厅回忆往事;演出结束后,她高兴地和观众合影,接受记者采访,并点赞滨州,向滨州人民提前拜年!
在这台专场演出中,刘兰芳高兴地说:“这台晚会非常成功。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把它展现在曲艺舞台,这是第一次,不容易、了不起。作品的水平、演员的表现、音响和舞美的配合都非常好。这场演出是一场高质量的
呈现。”
对如今滨州城市的变化,刘兰芳说:
“滨州这座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很美。
我们常说,天亲地亲人更亲。特别
是这台演出,实现了曲艺和孙子兵法的结合,为弘扬中华传
统文化作出了贡献,我要为
滨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