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1日
以平安之基夯实“心安”之魂
——就“安身”工程实施情况,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毕志伟
文章字数:2,383
  本报记者罗军见习记者刘凯铭 通讯员高嵩郑梦幻
  平安是人民幸福的生命线。古往今来,“平安”“安身”一直是人们朴素和基本的追求。按照社会接受度较高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层级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层级。
  滨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毕志伟说,滨州始终坚持“平安是基、心安是魂”,把“安身”工程放在“五安”工程的首位,织密“四张网络”,努力破解群众身边的忧心事烦心事,以平安之基夯实心安之魂,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织密治安防控网,以“警灯闪烁”守卫“人间烟火”
  记者:治安佳,民心安。滨州政法机关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是如何做的?
  毕志伟:平安不平安,关键看治安。抓好社会治安,守一方平安,护万家灯火,是一项基本功。
  首先,针对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今年1至10月份,刑事立案、查处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4.9%、12.2%,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保持全破,新打掉恶势力组织3个,电诈发案数、造成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38.3%、14.3%。公安机关组织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炸街”问题集中整治等系列行动,全市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4.6%、28.4%,“警灯闪烁”守卫了“人间烟火”。
  其次,科学技术也出警力,我们持之以恒地抓好“全科大网格”信息管理系统、雪亮工程、智慧安防小区等建设,24小时的“站岗执勤”,有力提升群众安全指数。
  我们更深知,安全重于泰山。滨州市开展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建立“九个一”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体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1%、25.0%。为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立食品药品全过程追溯体系,食品安全快检数据合格率100%。
  织密矛盾调处网,化解群众内心糟心事
  记者:矛盾纠纷关系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宁。滨州是如何化解矛盾纠纷的?
  毕志伟:矛盾纠纷或大或小,都会扰乱人的心理安宁,成为压在群众内心的“糟心事”。针对矛盾的不同特点,滨州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让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我们以“一站式”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集成调解资源,让大家反映问题有“地方”,目前,全市已建成县级中心10个、乡级中心90个,相关职能部门、调解组织派员入驻,县乡村和重点行业领域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线上推广应用“一站式”线上平台、“山东解纷码”收集群众纠纷诉求,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7万余件,按期办结率99.7%。
  久拖不决的矛盾纠纷往往比较复杂,为此,滨州发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多种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此外,还开设社会治理“枫桥班”,切实提高新时代的群众工作能力。
  化解矛盾纠纷离不开部门联动,我们完善“类案指引”机制,聚焦婚恋家事、劳务合同等8类重点矛盾纠纷,研究制定类案调解指南,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推动纠纷类型化、集约化解决;我们优化“访调诉”衔接机制,推动适合调解的信访事项、诉讼事项前端处置,今年以来,全市诉前调解成功2.6万余件,成功分流率37.96%,县、乡两级矛调中心接收法院推送调解案件1.5万余件,有效防止了矛盾转访、纠纷成讼。
  织密为民服务网,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记者:在做好社会治安和矛盾纠纷调处上,滨州政法机关如何便利于民呢?
  毕志伟:政法机关的公共服务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服务民生方面,我们立足让老百姓满意,本着“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原则,充分利用“滨州微警务”小程序,开展“无犯罪记录证明”“临时身份证明”“三维码挪车”等350项业务,上线业务数量列山东省第1位。2021年上线以来,累计注册141.7万人,办理各类证明材料59.2万余份,惠及群众2579万人次。
  服务发展方面,我们立足让企业和企业家更舒服,在省级、市级重点项目设立“项目警长”,建立“产业集群法治服务团”,成立全国首家困境企业司法挽救分诊室,创新建立“凤栖梧”破产审判机制,跟踪回访破产重整、和解企业,探索公益强制清算立案91件,为优势资本“浪里淘沙”,为困境企业“雪中送炭”。
  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特殊群体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更需要特殊关爱、特别关注。比如,围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建设从预防教育到惩戒挽救的全周期、全方位闭环管理机制,全市1075所中小学、幼儿园全部设置“护学岗”、接入一键报警系统。
  再比如,围绕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实行“六统一”免费救治政策,按时足额为符合条件的患者发放残疾补贴、低保资金和特困供养资金。此外,我们创新建设县级精神障碍患者托养康复服务中心,开展生活照料、辅助就业、医疗救治,逐步开展康复服务、兜底服务、养老服务。
  织密社会治理网,增强群众安全感和获得感
  记者:高效、规范的执法司法环境,能有效增强民众内心的安全感和获得感。作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我们在法治建设方面又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呢?
  毕志伟: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对于每一位老百姓和每一家企业而言,法治都是带来安心与信赖的有力保障和坚实后盾。
  我们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司法行政部门推进涉企执法阳光监督,坚持柔性执法,实行涉企执法计划、过程、结果三备案,优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清单和不罚轻罚清单。今年以来,惠及市场主体3300余个。
  针对社会治理中的一些难题,我们充分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制定实施《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滨州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营商环境法庭审理案件838件,标的额15.02亿余元。让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行政复议案件同比增长65.98%。推动诉讼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轻重分离,全市速裁程序适用率达39.85%,让正义既有质量,也有效率。
  在社会交往中,信任是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我们建立24个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成功入选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打造全国首个“无押金”城市,建设滨州个人美德信用“渤海分”,开发“信易医”“信易居”等服务场景,让诚实守信变现“真金白银”。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