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伟伟通讯员耿涛张国栋陈聪
一个乡镇,因砥砺奋进而沧桑巨变,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民营经济现象。
一种现象,因敢为天下先,勇当“试验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探索实践创收共富新模式提供了新样本。
10月26日,中国式现代化与民营经济暨“兴福现象”30周年座谈会在滨州博兴召开。这次会议首次从中国式现代化视野对中国特色民营经济之路进行归纳与总结,对中国民营经济理论建设有着开创性贡献。
从“零敲碎打”到“机器换人”,从贴牌加工到自主研发,从家庭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蝶变……“兴福现象”是农民群众为创造幸福生活而自发组织起来走市场经济道路的社会现象,兴福镇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一部令人瞩目的创业史诗。
回溯“兴福现象”的形成及发展演进,一条线索清晰可见: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党建推动改革,汇聚起“一人带全村、一村带全镇”的澎湃力量。
兴福镇农民企业家敢闯、敢试、敢干、敢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农村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体现了滨州民营企业家的勇气与智慧,更体现了滨州市委、市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重视、鼓励和支持。“兴福现象”就是滨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点燃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
从“贫困小镇”到“中国厨都”,草根经济韧性生长
兴福,一个因改革开放迎来新生和巨变的鲁北小镇。
资源匮乏、资金短缺、基础薄弱,在改革开放之前,兴福这个“穷地方”,不少村庄在秋后逃荒要饭已成习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赵赵村王志华为代表的农民带动一大群有志青年加入厨具生产热潮中。柳编、熬胶、厨具、黑白铁四大产业相继发展起来。
仅3.3万人口的兴福镇在1993年底涌现出了100多个百万元户。1994年,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锦来到兴福进行了为期48天的蹲点调研,围绕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市场经济以及所有制改革问题、到底该不该承认私营经济问题进行了调查。
1994年11月9日,中共滨州地委、滨州地区行署在博兴召开“兴福现象”与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研讨会。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宣传部等10个部门的专家、学者首次将兴福镇经济发展现象称为“兴福现象”。
“兴福现象”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当时专家将其总结为: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
“欠发达地区”是指生产力的一个发展阶段,“发达现象”是指生产关系的组建形式。所以,“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是家庭经营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逐步发展到混合型经济的有益探索。
这种拥有极强生命力的新现象得到了各级重视。纷至沓来的中央、省、地各级工作组,从不同角度提交调查报告16份,为党的十五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党的十六大提出“吸收新阶层人士入党”,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在政策春风吹拂下,金佰特、鲁宝、京都、华杰、科宇等3000多家商用厨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兴福镇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商用厨具生产基地。2005年9月,兴福镇被全国工商联厨具业商会授予“中国厨都”称号。
“兴福现象”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珠江模式”一样,成为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样板,为滨州市、山东省乃至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兴福现象”到“滨州现象”,一业带多业、一域带全局
一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成长史,是中国改革开放辉煌历史的重要篇章。
作为一种发生在滨州具有鲜明欠发达地区农村特色的民营经济形态,“兴福现象”在概念和实践层面都有自身的独特内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阐发的变通之道,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解释视角。受齐文化所蕴含的“尚变革、重开放”基因影响,滨州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极强适应性和延展性。
“兴福现象”持续创新演进,激发县域经济活力迸发,推动地方优势产业成长壮大,成为影响更为广泛的实践参照和思想资源,为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兴福现象”引领下,滨州企业家们向高而攀,敢闯敢试、大胆突破,争当行业新标杆;向新而生,专业专注、追求卓越,勇于提升核心竞争力。“魏桥崛起”“京博模式”“愉悦速度”等一大批“时代标杆”,挑起了滨州发展大梁、扛起了创富担当,汇聚成就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滨州现象”。(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