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曾经,想象中的新疆是沙漠,是戈壁。直到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记者倍感吃惊——这里不止有戈壁和沙漠,还有堪比江南的现代化城镇。
10月15日,记者登上铁门关关楼四处瞭望:远处的天山山脉,峰顶积着少许的初雪,如同戴上了白色的头纱,神秘而庄严。
金秋时节,蓝天白云下的铁门关市绿波荡漾、花繁叶茂、山环水绕,城中有林、林中有城,宛若江南水乡。
“黄沙变绿洲,城乡换新装。”铁门关市,已由昔日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变成如今风景如画、生态宜居的军垦新城。城虽不大,却雅致精巧,已成为南疆沙漠绿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天下雄关 红色血脉
这座位于天山之南、大漠边缘的生态宜居的军垦新城,名字源于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的“铁门关”。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中段的必经之地,是扼守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
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铁门关市正式挂牌成立。这里承载了几代军垦人的奋斗、光荣和梦想,是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血脉的延续。
二师铁门关市下辖14个团场,自北向南分为焉耆、库尔勒、塔里木、且若4个垦区。
陪同记者采访的二师铁门关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辛俊怡介绍,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丝路雄关景区。2012年12月29日铁门关市挂牌成立后,在现址按照1:1比例复制了铁门关关楼,修建了仿古建筑群,形成丝路雄关景区。
站在铁门关关楼上,向下望去,包括文化长廊、军垦文化雕塑、军垦丰碑、观景台等在内的7000平方米的丝绸之路文化园,及其配套附属设施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
据介绍,丝绸之路文化园充分融入了屯垦戍边、兵团精神和丝路文化等元素,建成后,将成为铁门关市新的文化地标。
在铁门关关楼的南面就是将军河景区,是在原十八团渠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景区以十八团渠开创者——王震将军“将军”二字命名。景区总长度20公里,在将军河的南边坐落的是渤海湾景区和南泥湾景区。将军河景区与其共同构成了“两湖两湾一河”的独特水景。
将军河景区共有大小桥梁22座,包括9座人行桥、8座公路桥、5座岛屿桥。每座桥都有一个名字,如胜利桥、军垦桥等。桥上刻上了军垦歌谣:“塔里木踏进不想出,变绿洲赛明珠;塔里木踏进永不出,继承者绘宏图。”这些早年流传于军垦战士口中的歌谣,如今成为铭刻在桥上的历史,见证将军河畔的岁岁年年。
据介绍,除了渤海湾景区,二师铁门关市还有一条主要街道被命名为“宁津街”,人们用这种方式把这群山东子弟兵永远铭刻在了记忆里。
“来二师,一定要参观二师铁门关市革命历史纪念馆(渤海军区教导旅纪念馆)。二师的历史都在里面。”辛俊怡说。
记者走进渤海军区教导旅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浮雕墙,展现了二师“根在井冈山,整编渤海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发展历史。
纪念馆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展陈内容丰富,通过文物陈列、场景还原和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兵团几代人屯垦戍边的艰苦历史。
第二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郑琛贤介绍,今年1至8月,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12.9万余人次。纪念馆每年开展2000余场各类党性教育活动、600余场红色主题研学活动,已经成为展示兵团红色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亮点。
拥抱大漠 绿染家园
天空湛蓝白云悠悠,将军河水碧波荡漾,漫步铁门关市雁鸣湖公园,令人沉醉。
“我刚刚来到这里工作的时候,除了市中心以外,像库铁大道沿线的这条路上是没有树的。但是经过新一代的兵团人锲而不舍地种植,就有了这片绿意盎然的生态新绿洲。”辛俊怡说。
二师铁门关市年均降水量约50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500毫米以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荒漠化土地面积543.28万亩,沙化土地面积454.01万亩。
坚持“建绿为民、造景为民”原则,二师铁门关市举全师市之力,大力造林扩绿,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体系,建成28公里防护绿地、3个大型公园、2条蓝绿复合型生态廊道和2处楔形绿地,基本形成“绿环”“绿廊”“绿楔”和“大型绿色斑块”复合交织的城市绿地系统。目前,铁门关市城市绿地面积达1.12万亩,绿地率达到43.42%,城区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
36岁的仲大维是二师三十一团的一名护林员。为了方便守护生态林,他们一家都生活在该团沙漠附近。
仲大维告诉记者,2020年,他和妻子带着3个孩子自驾从江苏沿海地区来新疆旅行,被这里的风光所吸引,于是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留在这里。
仲大维负责守护的这片生态林长11公里、宽200米,于2000年建成。2022年,仲大维开始管护这道“绿色长城”。
“真正到了沙漠,才知道这片绿色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护林员,我一定继续做好护林工作。”仲大维说。
二师铁门关市地处塔克拉玛干与库木塔格两大沙漠之间。多年来,二师铁门关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物力、人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筑起了一道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昔日黄沙漫漫的戈壁滩,如今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二师铁门关市坚持生态立师,立足生态功能区发展定位,加快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5.14万亩。截至目前,师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6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升至46%。
转型升级 产业向“新”
10月17日,在去二师二十一团的路上,记者被路边大片红彤彤的辣椒吸引。放眼望去,连片晾晒的红色辣椒延展至天边,与蓝天白云交织相映、蔚为壮观。同行的摄影、摄像记者忍不住下车拍摄起来。
据介绍,二十一团素有“中国辣椒之乡”的美誉。这里土壤条件优越、光热条件充足,种植出的辣椒因红色素高、色泽鲜艳、商品率高而享誉国内外市场,广泛用于化妆品、药品和食品等行业。
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围绕打造辣椒、番茄“两红”产业金字招牌,坚持全过程、全要素高质量发展,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生产经营模式,加快推进“两红”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二师铁门关市拥有辣椒、番茄加工企业73家,年加工辣椒、番茄近170万吨。73家“两红”加工企业中,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29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在采访的路上,记者看到,朵朵棉花吐絮盛开,白色的花朵迎风飞舞,棉田成了漂亮的“花海”。采棉机在地里轰鸣前行,采摘、压缩、打包,一气呵成。
粮归仓,秋收忙。眼下,二师铁门关市65万余亩棉花已采收完毕。二师铁门关市34家棉花加工企业在全力收购新棉,预计收购籽棉31万吨。
棉花种得好,也要加工好、销售好。为此,二师铁门关市大力实施“扩纱、增布、拓服装”战略,推动纺织服装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发展,企业也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中主动作为,加速往上下游发展,形成从一朵棉花到一件服装的产业闭环,即“棉花种植——皮棉加工——高端针织纺纱——服装制造”的全产业链,助力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师铁门关市加快培育壮大纺织服装、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拓展延伸“九大产业链”,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力和竞争力。今年前三季度,二师铁门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增速位列兵团各师市第三位,南疆师市中排第一位。
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今年以来,二师铁门关市集中精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高质量项目,强力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速达效,一批纺织、化工、建材、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大项目开工建设。今年前三季度,二师铁门关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2亿元,同比增长17.2%。
传承精神 合作共赢
“日出渤海照天山,铸剑为犁戍边关。”用这句话来阐述滨州市阳信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的渊源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的前身就是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而阳信县是渤海军区教导旅发源地,渤海雄狮万里西征的出发地。
两地的交流也一直不断。2021年6月30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展馆开馆仪式在阳信县商店镇老观王庄举行。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曾涤政委之子、八路军研究会三五九旅分会会长曾豹,二师铁门关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洋,二师铁门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陆新燕应邀参加。
10月12日,在二师铁门关市渤海军区教导旅纪念馆,阳信县委常委、副县长、商店镇党委书记赵泳正在参观考察。
赵泳说,作为渤海子弟此次追寻红色踪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重温革命先烈万里西征的峥嵘岁月,近距离感受革命先烈屯垦戍边的奉献精神;二是代表县委县政府走访慰问还健在的原渤海军区教导旅的子弟兵及其后代;三是推动阳信跟二师铁门关市两地的红色文化交流。
在谈到下一步的合作时,赵泳表示,阳信县与二师铁门关市在合作发展上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在红色文化方面,通过参观交流,他们与兵团二师也达成了共识,下一步对渤海军区教导旅红色文化要共同开发研究,进一步推动两地红色文化的深层次交流。第二就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因为阳信县的肉牛和纺织产业与当地的产业有很多的结合点。今后,他们将找准结合点加强交流和合作,推动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
第二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郑琛贤表示,非常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二师铁门关市和滨州一起合作,共同把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的故事讲得更好、讲得更深入,让更多人知道这支光荣的队伍,让我们这个纪念馆成为二师展示风采、教育后人的窗口和基地。
铁门关市打造辣椒、番茄“两红”产业金字招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位于阳信县商店镇老观王庄的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展馆。二师铁门关市革命历史纪念馆。
坚持不懈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在黄沙漫漫的戈壁滩上,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天山脚下的铁门关市。(李嘉成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