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06日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解忠信
文章字数:2,87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滨州市聚焦发展、科创、开放、服务、文化、环境、民生、平安“八大品质”,扎实推进品质滨州建设,“双型”城市建设成效初显。在新时代,滨州市应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品质滨州赋能。
  现实基础
  滨州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雄厚。
  科创基础逐步夯实。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作用,科研新高地基础逐步构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创委,形成了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的科创格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2%,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发企业占比65.8%,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为112.5人,上升至全省第七位。新获批国家联合实验室、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两个“国字号”平台,实现滨州市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712家,增幅列全省第2位。
  传统优势产业蒸蒸日上。滨州拥有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近两年集群总营收均保持在1.2万亿元以上。2023年,滨州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在全球或全国排名第1位。
  新兴产业聚合裂变。近年来,滨州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推动化纤绳网、商用厨具、金属板材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向300亿级、500亿级、1000亿级迈进,提速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低空经济、生命健康等产业。截至2023年,滨州拥有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10多家,成功入选全国数字城市百强市。
  存在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滨州市部分大型制造业企业设有专门的产品研发部门,在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多数企业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研发活动较少。2023年,滨州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0余家,有研发活动的1000余家,研发覆盖率不足70%。制造业产品以汽车零部件、传统机械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为主,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装备偏少,高端装备企业占比较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工业不强,产业链配套不完善。
  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压力大。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如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占据了较大比重,这些产业也是高耗能和高排放较为集中的行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再造推动产业生态化,需要转移或调整部分企业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新兴产业培育压力。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且存在市场风险和技术门槛。能源转型压力。滨州能源结构中,煤炭和石油仍占有一定比例,亟需调整压降。新能源项目如光伏发电、风电等需要大规模推广,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高端专业人才缺乏。我市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化体系构建中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而现实情况是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相比国内一线城市,我市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吸纳和承载高层次人才能力有限。技能型人才培养缺口大,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目前,既懂创新又懂高新技术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引入困难,能同时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更是凤毛麟角。
  创新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创新意识不足。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缺乏创新热情和勇气,限制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政策与资金投入不协调。2023年滨州市财政预算中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相比于省内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不协调造成政策支持力度和市场需求之间脱节。创新平台功能不完善。虽然我市已建成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但这些平台在资源聚集、技术供给、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完全凸显。平台共享共用及孵化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现有科技创新考核、评价、服务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和技术交易成交额难以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对策建议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首位,大力推行“揭榜挂帅”“专家组阁”等新型科研模式,持续加大自主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鼓励支持更多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个人等主体开展助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活动。
  加大绿色技术攻关,推进绿色低碳生产。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资金支持,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产品,降低相关企业融资门槛,适当降低融资利率,降低行业主体资金负担。在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可发行刺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专项债券,进一步解决技术创新资金难题。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更多社会经济主体参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来,让创新活力迸发涌流。进一步完善产业绿色供应链体系,增加绿色节能、降碳、脱碳、数字化治理等内容,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绿色设计、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运输、绿色研发、废弃物绿色回收等工作,实现产品周期全过程、全链条绿色化转型。
  加强专业人才引育,夯实智力支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应始终把人才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人才“三进三创”工程,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本科以上大学生、职业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人才,对全职引进的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和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引导推动各类人才在滨州创新、创业、创造。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加强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政策制度。出台管理办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制度。出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工作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工作机制,形成系统性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度体系。强化资金支持。加大财政预算投入,支撑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向上积极争取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性补贴。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技术创新平台。政府对于新认定科创平台,根据级别和科技含量给予资金奖励。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较好的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常规财政奖励基础上再给予专项奖励。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