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平安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升到安业、安居、安心等各方面,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标准要求更高。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指示,抓牢“心安”这个更高层次的平安,建设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做到防范有力、化解有方、治理有效,让每个人在滨州都能心安顺遂、人生出彩。
防范有力,让发展更加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依法有法办、有法依法办”理念,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隐患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树牢底线思维,守牢安全生产、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领域“一排底线”,不能突破、不可逾越,实现更为安全、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维护好社会安定,让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信仰,让“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品牌更响,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全力筑牢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化解有方,让人民更加安宁。近年来,滨州大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地方性法规,率先提出建设“心安城市”,打造“滨州心语”社会心理服务品牌,蹚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富有工作成效的成功路子。要善用改革逻辑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立足“平安是基,心安是魂”,聚焦“一业三保七有”,以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安”,真正提高群众满意度。把“心安城市”建设放在品质滨州建设大局中去谋划定位,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过程管控,做好协作配合,深入落实相关实施意见、实施细则以及标准体系,凝聚共识、集聚智慧、汇聚合力,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智护航、心理服务等工作水平,培育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叫响滨州“心安品牌”。
治理有效,让社会更加安定。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好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突出预测、预警、预防,强化智防、心防、共防,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实施“全科大网格”提质增效工程,持续深化“一网格三体系”,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深化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三个效果”相统一。
平安品质更稳是品质滨州建设的重要篇章和有力保障。全市上下要顺应群众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过程管控机制、融合发展机制、宣传推广机制,系统化、社会化、法治化、标准化、品牌化推进“心安城市”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激发“心力量”、增添“心动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