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03日
救援溺水者 切莫只顾“控水”
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专家科普溺水救援知识,帮助大家消除防溺水认识误区
文章字数:1,615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高超通讯员王月平李红霞报道)暑假将近,防溺水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滨州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主治医师张园园,请她为大家科普溺水急救方法,助力暑期防溺水。 ▶溺水时尽量把头向后仰,让口鼻露出水面
  记者:如果自己不慎溺水,我们应该如何自救?
  张园园:首先要保持冷静,放松全身,我们的身体会自然上浮。此时,要尽量把头向后仰,让口鼻露出水面;把身上的重物尽量甩掉,比如书包、鞋子等。如果身边有漂浮物要尽量抓住,如木板、树枝等,借住它们的浮力浮在水面,同时要寻找机会抓住建筑物、大树这样的固定物体。 ▶谨记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比例要遵循30:2
  记者:如果遇到有人溺水,如何科学有效进行救助?
  张园园:首先,我们要大声地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同时立刻拨打110报警并拨打120。接着,要就地取材,看看周围有没有救生圈、竹竿、树枝等工具,将其抛向落水者。但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拖拽溺水者的时候一定要伏地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不建议非专业救生人员贸然下水救援,也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要立即在岸边对其进行早期复苏。首先,要判断溺水者的意识和呼吸。如果溺水者有意识,有呼吸,那么注意为其保暖,等待救援就可以了。如果溺水者无意识,有呼吸,就要注意观察其呼吸频率,如果浅且慢,则需给予人工呼吸;若其没有意识、没有呼吸,则要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具体来说,就是先清理溺水者口鼻分泌物、帮其开放气道,先给予2—5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胸外按压,接下来按压与通气的比例要遵循30:2,即每做30次胸外按压后,就进行2次人工呼吸,持续进行抢救,直▶至救一护定车到不来要。因为会游泳而放松警惕
  记者:关于溺水,人们在认识上还普遍存在一些疏忽大意和理解偏差,请你介绍一下。
  张园园:主要有4个方面的误区。
  误区一,溺水时会挣扎,并大声叫喊。大多数溺水事故发生是无声的、快速的,并不是像电视剧中表演的“使劲挣扎、大声呼救”那样,因为人一旦口鼻呛水后根本无法正常发声。溺水时可能呈现出的状态,包括头离水面很近、嘴巴张开、腿不动、身体垂直于水面、急促呼吸或喘气、双眼无神、无法聚焦、紧闭双眼等。
  误区二,溺水只会发生在野外。溺水除了会发生在河边、池塘、水库等户外场所,游泳池及小区里的水池、家里的浴盆和浴缸都是溺水的“隐形杀手”。因为只需水深5厘米的水面,孩子的头面部浸到水中2分钟后就可溺水。
  误区三,会游泳,就不会发生溺水。在溺水者当中,有不会游泳的人,也有一些会游泳、水性好的人。因为野外情况复杂,身体疲劳、被水草缠住、风浪太大等因素都是造成溺水的原因。因此,一定不要因为会游泳而放松警惕。
  误区四,上岸后急救必须先控水。解释这个误区前,要先了解发生溺水的真实过程:溺水最初,人会表现出一段时间的恐慌,并且努力挣扎。很快就会丧失正常的呼吸模式,进入屏气。当屏气到极限时,人体会不受控制地反射性用力吸气。就是这个动作会把一部分水带入呼吸道。当误吸入气道的水接触到下呼吸道时,就会瞬间触发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反射机制:喉痉挛,让呼吸道在咽喉处迅速关闭。这个快速而持续的喉痉挛带来一好一坏两个结果:好的结果就是水不会再进入呼吸道和肺里了;坏的结果就是氧气也进不来了。这样的后果,就是溺水者就会因窒息出现低氧血症,而后导致心跳骤停,乃至死亡。 ▶“控水法”可能会浪费急救的黄金时间
  记者:听完溺水过程解释后,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溺水时最致命的是喉痉挛带来的缺氧?
  张园园:对。但是很多人认为控水有效果,因为控水法表面上给人的错觉是经口鼻排出肺内的水,这就造成了控水法效果明显的假象。但其实控水时,溺水者更多的是胃内的积水通过口鼻流出,这不仅对抢救溺水者生命的效果甚微,反而浪费了急救的黄金时间,甚至会增加溺水者胃内容物误吸进入呼吸道的风险。所以说,救助溺水者时,我们要做的是尽快向溺水者体内输送氧气,而不是把那为数不多的水控出来,耽误给溺水者供氧的宝贵时机。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