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渤海区革命历史图片集》:
近百位原渤海区老同志提供近千张珍贵照片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宋敏敏刘清春通讯员 李晓旭

   本书简介:渤海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山东的重要战略区之一,而滨州正是渤海区的腹地。当时,渤海区既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又是战争资源的供给基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后方。本书收录了近百位原渤海区老同志提供的近千张历史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渤海区宝贵的革命历史瞬间。本书曾为渤海革命烈士陵园、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渤海革命机关驻地纪念馆等场馆的布置提供了宝贵资料。
  本书主编:李晓黎,邹平人,1972年入伍,1977年复员到原惠民地区出版局工作,1982年调入原惠民地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93年任滨州党史研究室副主任,2013年退休。曾主编《渤海子弟兵出征记》丛书,《中共渤海区地方史》《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党委大事记》等书籍10余部,达600余万字。
  如今,人们想要重温红色的峥嵘岁月,大多是通过影视作品窥见一斑。但是,影视作品毕竟经过了后人的想象、筛选和重塑,不是历史现场最初的原貌。那么,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战斗场景是怎样的?在黑白老照片中,我们可以发现革命先辈们更真实的形象、更珍贵的信息。
  《渤海区革命历史图片集》就为我们呈现了那些珍贵的老照片。该书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迎接胜利三个版块,并在每一张照片后附上了详细介绍。翻开这本书,滨州红色历史的烽烟似在眼前略过。
  1989年,原渤海区党委书记、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在序言中写道:(本书)为当年参与渤海区艰苦斗争的战友们,提供了一些回忆或温故的线索,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和生活片段奉献了珍贵的素材,更是为“胜利来之不易”增添了一份佐证。
  抗战影像:既有各种军事照片,也有劳模大会、革命刊物、劳动生产、日军战俘、美国迫降飞行员等画面
  抗战初期,党在鲁北、鲁中一带的基层党组织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开辟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先后发动起义并组建了由我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七、八、九、十支队”、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等抗日武装。
  在《渤海区革命历史图片集》“抗日战争”篇,不仅有当时军政领导人的留影,还能看到抗日游击队成立时的历史定格、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遗像……甚至还有当时的训练队的毕业证书。在老照片里,革命先贤的伟岸形象具象化了,最朴素的着装、最质朴的脸庞,还有眼神中视死如归的坚毅……
  此外,该书还有整风运动、组织抗日组织和人民武装、发展各项教育文化事业、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和参议会、劳模大会、集体读报、攻打县城、踊跃参军、支援前线等重要画面。书中既有在博兴抓获的日军战俘竹田大尉和缴获日军汽车等照片,也有美国迫降飞行员谢罗曼准尉的留影。
  通过这些珍贵画面,读者可以看到为了节省人力财力、打破敌人封锁,人民群众自己动手磨面做粉皮、用废纸糊制信封、用最简易的工具生产炮弹……可以深刻感受到当时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解放故事:各种劳模大会、参议员大会、妇女大会,还有剧团下乡演出、建立供销社等活动画面
  在“解放战争”版块,可以看到军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较抗战时期有了显著变化。
  抗战胜利后,中共渤海区党委、渤海区行署积极领导全区人民开展减租减息、反奸诉苦运动,改造乡村政权,开展剿匪斗争、保卫胜利果实、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解放区经济。从书中图片可以看出,群众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如建立新华印刷厂、召开党报会议、召开教育模范大会、参议员大会设立女性席位、剧团下乡演出等,真可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土改背景下鼓励生产、劳动光荣,是当时解放区的重要主题。书中,有大量劳动场景、劳模会议,还有“插伙组”“代耕队”儿童团灭害虫等照片。“插伙组”是当时的一种生产互助形式,受到群众欢迎;而“代耕队”旨在解决军工烈属的生产困难,当时在各村普遍建立。
  另外,当时的新闻宣传、文艺演出很丰富,甚至在惠民建有“人民文化馆”。书中的演出照片中,既有戏曲又有秧歌,既有现代戏又有古装戏。比如,耀南剧团演出《白毛女》时的剧照、渤海军区政治部京剧团演出京剧《闯王李自成》时的剧照都很清晰。
  1946年6月,蒋介石集团挑起了全面内战,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也向渤海解放区大举进犯,全区党政军民奋起反击,先后取得解放德州、周村、张店、邹平、齐东等战斗的胜利,配合兄弟部队参加了青沧、潍县、济南等战疫,取得了反击国民党军队猖狂进攻的重大胜利。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瞬间,都收录在《渤海区革命历史图片集》中。
  胜利歌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各地群众隆重集会、欢乐游行
  在“迎接胜利”篇章中,有多幅干部南下照片。比如,有1949年4月24日中共渤海区党委发出的关于动员、组织干部南下的通知,也有各地欢送的照片,还有渤海区南下干部第四大会三中队(无棣县中队)到浙江温州后的合影。这些南下干部们时刻牵挂着渤海区——1950年3月,以渤海纵队为主,组成的解放军驻淞沪警备部队派出慰问团,到长山县等地慰问军烈属;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山东分团渤海队回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渤海区干部群众有何行动呢?
  从多幅照片里可以看到答案:惠民城大街小巷扎起了彩色松门,被服厂工人赶制了五星红旗;当年10月1日,渤海区党委行署军区的机关干部和驻地惠民城军民隆重集会。另外,各地群众同时载歌载舞、欢乐游行,庆祝胜利。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渤海区党委、渤海区行政公署于1950年5月相继奉命撤销,胜利完成光荣的历史使命。与渤海区一起落下帷幕,还有《渤海日报》,其终刊大会留影十分珍贵。
  《渤海区革命历史图片集》后记介绍:1985年10月,中共惠民地委、德州地委和沧州地委在滨州联合召开了《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党史大事记》审编会议,三十多位曾在此工作战斗过的老首长、老同志共聚一堂,提供了诸多宝贵资料。而《渤海区革命历史图片集》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成功实践。1988年4月,中共惠民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惠民地区民政局向原渤海区老同志发出征集信。老同志们不但慷慨捐献,还专门写来热情洋溢的信,对于如何编辑好该书提出了宝贵意见。
  渤海区革命根据地从初创至今,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当年血与火的斗争,曾锤炼了渤海区无数的革命志士。今天,在这无数先烈用鲜血浸润的渤海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正学习我们党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踏着先人的足迹奋勇前进,继续完成老一辈革命者开创的伟大事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最后,引用原渤海区老战士郑正同志写的一首诗,推介这本书:“无碑无传无书载,千里长堤黄花开。今日徒河溶溶水,多少忠烈血换来。”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