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房艳梅报道)眼下,全市507.65万亩小麦(农情调度数据)收割由南向北加快推进,预计小麦产量达236万吨。连日来,我市组织专家团队,在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实打测产工作,据报告显示,各基地小麦均实现增产提升。
6月7日,在邹平市长山镇八方生态家庭农场粮食单产提升试验示范基地麦田里,农技专家结合播种、田管、病虫害防治、气象水利等各种因素对小麦进行实打测产,经过严格测量面积、去杂、称重,以及合理平衡水分,达到了亩产753公斤。此产量是该示范基地综合利用各项新技术、新措施取得的,尤其运用全幅匀播技术,充分利用土地,减少了传统条播造成的行垄之间裸地面积,使小麦在个体发育群体增加的条件下,提高植株抵抗病虫能力和生长后期抵抗倒伏风险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优势蘖的生长优势,促使穗、粒、重的协调发展,实现增产增收。
6月11日上午,在博兴县绿博家庭农场,专家组对小麦水肥一体化防灾减灾项目进行实打测产,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试验区、喷灌试验区和大水漫灌试验区综合对比,滴灌水肥一体化试验区的小麦穗粒数高于其他试验区,亩增产10%以上。绿博家庭农场负责人于华强介绍,该农场种植小麦1300亩,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小麦冬前分蘖多、长势壮,大大减少自然灾害以及各方面的风险,对增加小麦产量有重要作用。
市农业农村局计财科科长邢承军介绍,针对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遇到旱灾、倒伏等自然灾害的现状,该局联合市人寿财险联合实施了小麦水肥一体化防灾减灾项目,有效地解决了小麦前期制约生长的旱灾问题,同时可以达到精准施肥,有利于小麦增强长势、提高产量。
6月11日下午,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到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优质耐盐瘠小麦品种及配套抗逆丰产技术示范田、新型小麦种肥“九甲麦硅”滨海盐碱地小麦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测产报告显示,优质耐盐瘩小麦及配套抗逆丰产技术示范田示较对照田增产19.13%,新型小麦种肥“九甲麦硅”滨海盐碱地小麦示范田较对照田增产19.13%。据介绍,优质耐盐瘩小麦及配套抗逆丰产技术示范田示范品种为最新选育的优质耐盐碱小麦品种“京农607”。示范田围绕滨海盐碱地小麦生产中土壤盐分高、肥力差、灌溉条件不足的制约因素,集成优质抗逆品种、秸秆深埋还田硅肥施用、适期晚播、精播增密等技术,为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提质增效提供了解决方案。新型小麦种肥“九甲麦硅”滨海盐碱地示范田为环渤海区域典型中轻度盐碱地,品种采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小麦新品种“京农607”,示范田每亩使用1.5千克九甲麦硅,以种肥同播的形式一次性完成施用,改善土壤微环境,增强作物抗性,提升盐碱地小麦产量。
市农技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宋元瑞介绍,围绕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我市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和种植户不断探索,此次测产的示范田,是良种良法配套的典范,使用的“京农607”小麦品种加上九甲硅肥,在生产上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将认真总结经验,为粮食单产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粮食单产提升这一工作重点,深入实施“0543”工程,实现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0”即:全方位发力、无死角落实、无条件执行,圆满完成粮食单产提升目标;“5”即:严格落实肥地、良种、优茬、增密、减损5项关键措施,夯实粮食单产提升基础;“4”即:大力推广小麦玉米“双深双晚”、小麦“全幅匀播”、玉米“一增四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项核心技术,全力推广粮食单产提升模式;“3”即:政策、组织、体系“三位一体”,为粮食单产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据农情统计,2023年我市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在全省粮食高产竞赛中,玉米最高亩产1113.45公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合计亩产854.31公斤、小麦攻关田亩产787.49公斤,均创滨州历史新高,位居全省前列。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程鹏表示,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深入推进粮食单产提升“0543”工程,全力落实关键措施和核心技术,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夯实粮食丰收基础,年内粮食面积、总产分别达到880万亩、70亿斤以上,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作出滨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