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中国红十字会先驱吴重憙》: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扶危救难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 高士东李晓旭

  本书简介:日前,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之际,无棣县编纂的《中国红十字会先驱吴重憙》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红十字运动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是一部弘扬红十字文化的佳作。
  作者简介:本书由无棣县编纂,从延锡、邢金锋两人主编。从延锡,无棣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邢金锋,无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无棣县文联主席。
  2024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中国红十字会先驱吴重熹,是山东省“二十八大文化世家”之一清代海丰吴氏的代表人物。在此背景下,吴重熹故里无棣县组织文史专家历时近一年,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编纂完成了近32万字的《中国红十字会先驱吴重憙》。
  吴重熹发起成立红十字会的故事是“山海古邑·和善无棣”的缩影
  吴重憙,清代山东海丰(今山东省无棣县)人,其父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封泥学家、诰授光禄大夫吴式芬。吴重憙历任工部郎中,河南陈州、开封知府,江安督粮道,福建按察使,江宁、直隶布政使,护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仓场侍郎、江西巡抚、邮传部侍郎、河南巡抚等要职。
  可以说,在那个风雨飘摇、西学东渐的清末,传承家学的吴重熹经历良多,参与了清末新政等重大事件,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中,他发起成立红十字会的故事很重要。
  今天,在无棣县古城吴式芬故居内,建有“山东省红十字文化教育基地”,包含吴重憙纪念馆、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展厅、清代红十字会展厅、中国红十字会展厅等多个资料展室,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红十字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中国红十字会先驱吴重憙》一书共分为“江南半壁尽蹂躏谁堪补缺完金瓯——吴重憙的人生历程”“一朝毕节事千秋浩气英灵同不朽——吴重憙的红会情结”“盈箱金石存家学插架缥缃富旧储——吴重憙的文献成就”三部分共计23章节,全方位展现了吴重憙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
  该书介绍,吴重熹的故事,是历史上无棣和善之风的缩影。古代,无棣名门望族兴办医学、重修古寺、赈济灾民的事例不胜枚举。当下,“无棣好人”频繁登上“山东好人榜”“中国好人榜”,“无棣好人现象”一度引起上级媒体关注。今天,当地正在汇聚建设“和善无棣”的力量,打造“山海古邑·和善无棣”品牌。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从中起到重要作用。
  吴重熹的“孝、诚、爱、仁”,与红十字会的“人道、博爱、奉献”毫无二致
  中国红十字历史文化研究权威专家、中国红十字会理事、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认为,该书的出版是中国红十字会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喜事。
  吴重熹出生时,其父亲吴式芬年过四旬,属于老来得子,且只有吴重周、吴重熹两个儿子,因此,倍加珍惜,给予了吴重熹严格传统的儒家教育。吴重熹自幼聪颖好学,遍读家藏诗书,受深厚家学熏陶。但不到20岁时,吴重熹就失去了双亲,与兄嫂相依为命。同治元年(1862年),他考中举人,凭借恩荫,到工部任职,被授工部郎中。
  吴重熹出仕30年,忠贞爱国、勤勉尽职,主持收回中国电报总局官办权,赎回京汉铁路主权,平息江西外国传教士教案,参与近代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以一个传统士大夫的爱国热情与开明绅士的远见卓识,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懈努力,成为晚清政坛上匡时救国、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池子华看来,吴重熹有四种品德:孝、诚、爱、仁。吴重熹的孝,体现在他幼年失怙,却不忘父亲吴式芬谆谆教导,感念兄嫂抚养,对侄子吴峋情深义重,对岳父陈介琪敬之如父;吴重熹的诚,体现在他忠于职守,在开封等地断案公允,在直隶公务井井有条,在处理江西教案、收回京汉铁路运营权、刻印善本等事务中贡献良多;吴重熹的爱,体现在他在日俄战争殃及东北时,发起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吴重熹的仁,体现在他身处高位却
  严以律己。
  池子华在本书《序》中写道:
  “吴重熹能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先驱,是自己的主动作为,也是中国历史的选择,是偶然中的必然……吴重熹的‘孝、诚、爱、仁’,中国传
  统的‘仁、义、善、德’都与红十字会的‘人道、博爱、奉献’毫无二致。正因如此,红十字会这一‘舶来品’能够迅速融入中国社会,得以蓬勃发展,在人道主义领域充分发挥了政府助手的巨大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实,在创办中国红十字会之前,吴重熹在各地任职时就极其重视济灾恤难、扶危救困。光绪十三年,郑州段黄河决口,吴重熹亲自调集民工分段筑堤坝防御,并设立粥厂赈灾。任开封知府时,荥泽保和寨发生危险,吴重熹连续两个昼夜立于泥淖之中,冒雨指挥抢护工作。
  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在日俄战争中救济难民46.7万人
  那么,吴重熹和红十字会,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呢?
  据候玉杰《滨州百名历史人物》一书《藏书家吴重熹》中介绍,在上海期间,吴重熹做了三件青史留名的大事——收回中国电报总局、赎回京汉铁路管理权、创办中国红十字会。
  1903年12月,吴重熹与工部尚书吕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约集上海的官绅和各国驻沪机构代表商议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他将办理情形奏报朝廷:“拟在上海设立中国红十字会,购置地亩,建造医院学堂,以立基础。”1904年3月,“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正式成立,公推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为领袖。其中,盛宣怀为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
  那时,正值日俄战争期间。日俄两军厮杀,无辜的东北同胞惨遭荼毒,流离失所。战争中,日本、俄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穿梭往来,救护伤兵。可是东北难民呢?对此,吴重熹等人心急如焚,奔走呼吁,在多方合作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应运而生。这一中立性人道救援组织,在救治东北同胞行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时,吴重熹积极投身具体工作。在电政议事厅,年过花甲的吴重熹不舍昼夜、宵衣旰食地忙碌,每夜都是在他人多次提醒下,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休息。离开时,他总是仔细叮嘱值班人员不可疏忽麻痹、贻误大事。
  据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报告统计,日俄战争期间共筹集中西募捐白银54.19万两,全部用于救济难民。光绪三十二年,救济难民总数据统计达46.7万人,因伤而亡者仅331人,可见其成效。值得说明的是,参与募捐救助行动的全体人员包括吴重熹,都是志愿行动,不拿一分报酬。
  1909年,吕海寰领衔、吴重憙联衔,向清廷会奏《酌拟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请旨立案折》,朝廷准奏。上述奏折还附有《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该章程共6款,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机构设置、关防使用、标识勋章、医院学校、救护以及文字规范都作了原则规定,基本构架了中国人自办红十字会的体系模式。红十字会总会按照吕海寰和吴重憙的建议和设想,于1910年在上海徐家汇路7号购地11亩,开始建造医院和医学堂,以培养医学人才。同年4月,红十字会总会医院与附设医学堂建成,并配备了医疗队伍和师资队伍。
  此后,战乱频仍,中国红十字会在战区开展救伤、救难、救灾活动,在非战区救受难者出险、救失业者回家,创办医院学堂,治病救灾,备受好评。
  1912年1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通报承认并接纳中国正式加入。听闻此消息,数年滴酒不沾的吴重熹感慨万千,破例饮酒一盅。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