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立足更强科创品质 推动“双型”城市新跨越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滨州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双型”城市新跨越。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滨州作为齐鲁大地上一座以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为牵引的海滨城市,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进一步深化“双型”城市建设,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打造一流科创平台,提供一流科创服务,集聚一流科创人才,营造一流科创生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滨州样板”。
  推动“双型”城市新跨越,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叫响“科创滨州”品牌。充分发挥魏桥、京博、滨化等链主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实施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加快建设世界高端铝业基地,推动打造2000亿级的精细化工、智能纺织省级集群,规上工业营收迈上万亿台阶。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新突破。持续扩大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研发投入强度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研发为产业、技术为商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创新“异地研发、本地转化”模式,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深度融合的路子,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发展之果”。
  推动“双型”城市新跨越,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产教融合”高地。发挥渤海先研院、魏桥国科研究院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京博化工研究院、滨化中央研究院、中裕农科院等做优做强。强化与“中科系”“高校系”合作,建成滨州科技大市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持续厚植创新基因、放大资源优势、增强平台效能,为滨州优势产业、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拓展更广阔空间。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引育更多科技领军人才。深入实施“十万名技能人才梯次培育工程”,扩大特级技师覆盖面,促进产才融合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人才集聚新高地,推动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让创新活力、创新源泉在滨州大地上充分迸发、充分涌流,努力在创新引领的“精明增长之路”上闯出新天地、干出新精彩。
  推动“双型”城市新跨越,要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新兴产业规模化,强力推进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扩容增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做大现有医药健康产业园,构建以医药医疗、康养融合、中医中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开展能源电子“聚能”工程,推进形成新能源电池材料全产业链条,打造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坚持未来产业协同化,提速发展通用航空制造、无人机等产业,加快打造低空经济集聚区。前瞻布局合成生物、生命健康、氢能等产业,激发新动能,制胜新赛道。坚持特色产业园区化,加快建设智慧绿色专业园区,引企入园、聚链成群,推动化纤绳网、商用厨具、金属板材集群加速向300亿级、500亿级、1000亿级迈进,打造一批百亿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让更多“顶天立地”的高科技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