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百川是清代滨州籍政绩卓著者之一,历同治、光绪两朝,为朝廷所倚重。他出身寒门,英年励志,仕途奋进,两袖清风,其事迹研究意义重大。但其为官未至一品大员,政治影响力不及李鸿章、曾国藩,学问虽深厚,却非诗人、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鲜有文字作品留世,缺乏系统研究。开展游百川研究史料匮乏,难度较大。研究团队知难而进,爬梳咸丰、民国地方志,整理零星史料,走访游百川故里,查阅族谱资料,再赴北京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档案实录等。最后,梳理年谱,姚吉成、邢恩和、左登华分工撰写成《游百川研究》。
时光倒流回清光绪九年,在黄河下游,一位身着深蓝色官袍的中年男子正与一群官员在河堤上察看黄河水情。他步履坚定,目光如炬,仔细端详着脚下的土堤。百姓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惊喜地看向这位远道而来的贵人。
“快看,是游大人!”“游百川大人来了!”百姓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被百姓们热切盼望的是被钦差“督河工”的山东滨州人游百川。此次,他与山东巡抚陈士杰等人一起细察黄河水情,筹划治理方案,为沿岸百姓谋福祉。
这便是《游百川研究》一书为我们描绘的清末名臣游百川的形象。全书从游百川的奏折入手,在梳理其坎坷仕途和传奇人生的同时,深入挖掘他的民生思想、吏治思想、治河思想和理学思想,为读者勾勒出“一代良吏”的形象。
尊师重教、勤政爱民、清廉自守,清末“一代良吏”的典范
浊浪滔滔,黄河岸边卷起烟尘漫漫,游百川踏着黄土来到黄河河岸。
游百川,字纯甫,山东滨州人氏。这个名字在晚清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咸丰五年,黄河决堤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日复一日,泥沙淤积,大清河渐成“地上河”。一到伏汛、秋汛或凌汛,黄河暴涨,田舍尽没,百姓颠沛流离,生灵涂炭。游百川心系黎民百姓,早在同治六年就上奏朝廷,陈述河患,筹备河工。光绪八年腊月,圣上钦点游百川督办河工。他协调黄河上下游,将散落的民埝连缀起来,修筑缕堤遥堤,开创了如今黄河大堤的雏形。他还慷慨解囊,游说募捐,抚恤灾黎。临别之际,滨州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泪送游大人。游百川坐在轿中,看着窗外哭泣的百姓,不禁潸然泪下。有人问游百川:“大人为何流泪?”游百川长叹一声,只说了一句话:“为民者,人亦为我。”
游百川勤学苦读,更是后世楷模。他出身清贫,14岁丧父,母亲打短工度日,供他读书。游百川不负母恩,发奋读书,终于在而立之年高中举人,不惑之年金榜题名。他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御史、给事中、四川按察使、顺天府府尹、仓场侍郎等官职,成为朝廷倚重的股肱之臣。
游百川为官清正廉洁,敢怒敢言。他揭发宗室宽和、宽亮的贪墨行径,使那些位高权重之人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同治十二年,游百川冒死上疏,劝谏慈禧太后缓修圆明园,虽因此被革职,却赢得了“谏臣”的美名。
晚年的游百川,应邀主持济南泺源书院、东昌书院讲学,成为清末著名经学家。他尊师重教、勤政爱民、清廉自守,堪称清末一代良吏的典范。
《滨州文物通览》载有游百川的一副对联:“为咏崇兰欣静契,每临修竹坐清风。”寥寥数语,勾勒出这位高士晚年淡泊宁静的心境。游百川虽身处乱世,却能保持一股浩然正气,宛如兰芝竹石,不染世俗尘埃。如今,百年已过,当我们再次凝望游百川的人生轨迹,那份坚韧不拔、鞠躬尽瘁的精神,依然震撼人心,激励后人。
研究奏折上的乾坤,品读游百川思想
岁月悠悠,尘封的史册里,有多少先贤的身影值得我们凝望?游百川,这个名字,恍若黄河岸边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任岁月流转,熠熠生辉。
研究团队的作者潜心研究游百川的奏折,追寻着这位清末良吏的足迹,一笔一划勾勒出他的人生画卷。纸上的文字,仿佛化作了时光的回音,将游百川的思想娓娓道来。
游百川的民生思想,饱含着对百姓疾苦的悲悯之心。在他看来,为政之道,民生为先,这一思想,穿越时空,与如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遥相呼应。
“廉则治,吏不廉则政治削”,游百川以己身践行着这一信条。他的吏治思想,与历史发展的潮流同频共振,代表着亿万黎民百姓的利益诉求。时至今日,游百川的吏治思想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警醒世人,廉洁自守乃兴国之本。
治河,是游百川一生的夙愿。他笃信“知地利而因其宜”,主张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游百川的治河思想,既有切近实际的调查研究,又有高瞻远瞩的方略谋划,为后世治理黄河提供了宝贵的智慧经验。
游百川虽为政治家,却也是一位儒家理学的践行者。他的理学思想,推动了清中后期“理学中兴”,为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清流。儒家思想与政治实践交融,正是游百川人生的独特魅力所在。
岁月无声,真相常常隐没于历史的迷雾中。作者考证游百川两次被“革职”的原因,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这是一种学术勇气,更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总览全书,《游百川研究》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游百川的力作。作者以游百川为经,以奏折为纬,梳理了清末政局的脉络,为后续研究开辟了道路。字里行间,游百川的形象愈发丰满,愈发鲜活,仿佛从历史的帷幕后款款走来,向今人诉说着他的人生智慧。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岁月的碎片,拼凑起这些碎片,我们才能窥见历史的真容。游百川身上,镌刻着一个时代的烙印。愿今人研读此书,如执明镜,见证历史,启迪未来,这就是最好的慰藉,最美的传承。
一方热土,人才辈出
岁月如梭,悠悠古城滨州,曾经孕育了多少风流人物。
游百川,一位忠君爱民的良臣。他虽出身贫寒,却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仕途上斩获颇丰。从地方到朝堂,无论身居何职,游百川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他勤政爱民,直言敢谏,即便因此两次被贬,仍然初心不改。
游百川的故事,只是滨州这片沃土上无数奋斗者的缩影。滨州孕育了无数饱学之士和为官清廉的先贤:范仲淹苦读励志,杨伯谦“头悬梁、锥刺股”,孙益廷吃糠求学……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诠释着滨州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历数从滨州走出去的仁人志士,无一不是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将“当官为民做主”视为毕生追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效祖体恤民情,徐以贞爱民如子,还有游百川,甘冒生死力谏慈禧缓修圆明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爱民、惠民、为民”。
黄河未尽,精神长存。滨州街头人来人往,早已不见游百川的身影,但那一句“为民者,人亦为我”的至理名言,他的政治抱负,他的精神风骨,却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成为历史星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滨州学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接续奋斗,谱写新的华章。
岁月悠悠,繁华落尽。那些曾经照亮历史的伟人们,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不朽的精神,将始终闪烁在历史的星空,指引着后人砥砺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