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岁月悠悠,最是书香能致远
——献出三十年前我的“出版样书”
  孙元魁
  前段时间,我捐献给滨州市图书馆一组图书,是30多年前出版新书时,出版社发给我的新书样子,俗称“出版样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惠民地委(滨洲市委前身)宣传部工作,担任宣传部副部长。主要工作是分管全区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此期间,看书读报、调查研究、撰写文章,并给《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众日报》等新闻媒体供稿。
  我在采写新闻宣传稿件的同时写作出版了几本书:1986年2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1989年4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又印刷出版了《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增订版;1989年9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黄河入海流》;1991年1月,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黄河口风情》;1991年5月,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技工学校实用手册》;1992年12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议论文研究与鉴赏》等。
  30多年过去了,这些书至今还都在全国各地一些图书馆收藏,有的还在书店和网站销售,特别是《黄河口风情》《议论文研究与鉴赏》这两本书颇受欢迎。市委、市政府把“书香滨州”建设作为品质滨州建设的重要一环,列入民生实事。这触动了我的心思,我要将这些出版样书,从藏书架上取下献给社会。
  30多年前出版图书流程严格
  30多年前,出版图书手续严格、流程繁复。作者要出书,首先要填报选题申报计划,列出要写书的大纲,还要写出样章,交出版社审批。待出版社认可后,作者才能按出版社要求,从头开始写初稿。初稿写好后,交出版社责任编辑复审、终审、审批。这些程序走完,经出版社负责人签发,然后进入印刷阶段。书的印刷、校对、发售均由出版社操作。
  记得1986年我出版《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时,黄河入海口在惠民地区辖区,是一块耀眼的明星地段,也是当时惠民地区开发和宣传的重点。我工作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黄河口一带,结合新闻稿件写作,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采访、搜集、观察、考证,写了很多关于黄河入海口的文章,有通讯、游记、散文、调查报告、学术论文、专著等。刊登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上的文章和新华社转发的稿件引人注意。
  当时我想,黄河是母亲河,黄河入海口从未有专论图书行世,我何不先下手出版关于黄河入海口的第一册图书。于是,我去了趟山东教育出版社。在出版社,我把我搜集的关于黄河入海口的一大堆材料,呈送给一名高级编辑审阅。他看了看材料,笑着对我说,这一大堆材料很好,但要编辑出书功夫还在后面。于是,他把出版图书流程告诉我,同时嘱咐我全面整理原有材料,尽快写好提纲、主题和样章送去,待出版社通过后,便可在整册书稿写作上下功夫了。
  就这样,我按着出版社规定的出书流程,回单位一步步筹备办理,费了好大劲才把初稿完成,然后交给出版社审阅。书稿在出版社经过了多项流程审阅,终于在1986年2月印刷出版。从送稿到出书,经过了大半年时间。
  作为全国第一本介绍黄河入海口的图书,《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出版后很受欢迎。书的首页还印有胡耀邦同志的诗作:“黄河万里送沃土,渤海健儿奋双手。劈开荆棘建新舍,定教荒岛变绿洲”。
  第一次出版的1万册书,不到半年时间就销售一空。这时,山东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又把我叫去,告诉我书的畅销情况和读者评语,并提了新要求,让我再增加内容,重新编辑,出版增订本。此后,我多次去黄河入海口一带调查研究,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在文字上也下了一些功夫。经过反复修改,“增订版”终于出版了。
  有了出版图书的经历,路子熟了,写书的积极性也高了。那时年轻,天天早起晚睡,除了正常的行政工作之外,总是在挤时间写书。几年工夫,我先后出版了以上提到的几本书。
  “样书”是作者的珍藏
  新书出版了,作者的期盼有两件:一是期待收取一定数额的稿酬;另一个是期盼出版社尽快寄来新书的样书,即“出版样书”。
  每出一本书都要按书的价值和字数发放稿酬。那时我的月工资仅有几十元,家庭生活比较拮据。稿酬虽不丰厚,却也成了工资以外的又一笔收入。
  不过,我最期盼的是出版社寄来的“出版样书”。样书是出版社在图书刚印刷出版,还未进入流通渠道前,预先发给作者的成品图书,是专供作者个人收藏、学术研究、扩大宣传的。出版社寄来的这些样书,每套册数不等,我都收藏着,舍不得送人。
  我之所以收藏这些样书,书的整体设计也值得称道,特别是名人题写的书名,更显得珍贵,给书增添了不少光彩。《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书名是书法大家陈左黄先生题写的;《黄河入海流》书名是书画家乍启典先生题写的;《黄河口风情》书名题写者大有来头,他们是: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刘炳森先生、中国书协原顾问李铎先生、中国书协原顾问欧阳中石先生。印书时,封面用了刘炳森先生的字,首页用了李铎先生的字,欧阳中石先生的字没有印在书上。这三位著名书法家的手书墨宝原件至今我还珍藏着。
  这些样书,我珍藏了30多年,它们是我的心血。我把样书摆在书橱最显眼的地方,每天一进书房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们。古人说: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家财万贯,不如书香静气。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寄托。书藏于架,雅润于心。每一本样书都展现着作者某个时期的兴趣、思考和追求。我珍惜这些样书,它们不仅是我的精神寄托,还是我生命的见证。
  岁月悠悠,最是书香能致远
  古人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30多年了,我的这些书在山东省图书馆等全国各地的不少图书馆馆藏和借阅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议论文研究与鉴赏》这本书。这本文化教育类图书,阅读对象主要是知识界、文学界和大专院校师生。
  2000年时,这本书入选了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项目。这本书目前在全国数十家大型图书馆和著名大学图书馆馆藏和借阅中,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等。这本书在港台地区尤受重视。在香港,有些大学将其列入教学大纲,在诸多专业科目教学提纲中选用了本书的章节。台湾学者林庆彰与刘春银合著的《读书报告写作指引》一书就引用了《议论文研究与鉴赏》的观点和例证。台东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所用中文图书参考资料汇编中就有此书。
  这些书在这30多年的际遇,证明了它们的价值。近年,我出版了自传体书《敝帚自珍》,书中专门介绍了这些图书。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