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滨州倡树“十年磨一剑”之风,引导企业立足锻长板,巩固优势领域,持续领跑细分赛道。2023年,全市14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同比增长27%;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21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40.9%,均创历史最好成绩,为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供了充足后备力量。
得益于突出的质量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滨州一大批企业逆势而上,成为强链补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
我市有56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1位(共53项)。益丰新材、开泰抛丸2年内从“小巨人”成长为国家级单项冠军;裕能电子凭借锂离子电池、半导体等微电子制造技术关键材料领域的突破,在当年入选省级单项冠军的基础上,直接进军国家级单项冠军;国创精密用1年时间实现从“小巨人”到省级单项冠军再到国家级单项冠军“三级跳”。
“扶苗壮苗”,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是赢得话语权的底气。滨州聚焦科技创新赋智企业成果转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资源、研发群体、产业需求联动发展。
滨州建立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项目梯次培育库,入库项目245个,精准化、系统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15家企业入选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同比增长200%;5家企业入选山东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6个项目入选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产业化后预期实现年销售收入119.7亿元,利税24.6亿元;新认定市级研发平台99家,同比增长12%;亚光家纺通过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复核,连续10年蝉联“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荣誉。
聚焦质量品牌赋值企业价值攀升,滨州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加强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设计及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先后在媒体上开设制造强市三年攻坚、“智能制造”优秀企业、“专精特新”优秀企业等工业频道和专栏,塑造和传播企业价值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京博石油化工入选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全省共7家),6家企业入选省级质量标杆,实现总量翻倍。4家企业入选第二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魏桥”品牌连续20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
聚焦智能制造赋能企业改造升级,滨州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智能制造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广应用。新增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创历史最高水平,数量居全省第1位。13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同比增长86%,其中,我市8家企业入选智能工厂,入选数量位列全省并列第2位,逐步打造覆盖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智能纺织等全产业链核心领域的体系网络,推动生产制造与智能化提升融合发展。
“强树造林”,塑造优良产业生态
制造业始终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强保障。“单项冠军企业代表着全球细分行业的最高水平,是制造业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振祥说,“我们将充分挖掘‘冠军’成功基因,‘强树造林’,塑造优良产业生态,培育更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印发实施《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聚力实施产业链集群发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十一大专项行动,全力推动全市制造业规模总量上台阶、质量效益上水平、企业培育上档次。轻量化铝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高端化工产业链入选全省首批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项目,4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全省第2位)。承办全国纺织服装产业融链固链对接活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上榜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我市1区3企业入选省级轻工纺织行业数字“三品”示范名单。
滨州印发实施《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效能,抢占产业链供应链主导权。实施标志性产业链提升行动,以链式思维重塑培育机制,以系统集成理念构建支撑体系,将做优企业个体与强链补链相结合,做大单项冠军企业群体。先后组织举办了融链固链对接交流会、滨州市“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暨产业(融资)对接会等产业链对接活动,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串珠成链”,构建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套、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
滨州加强“国字号”企业培育,发挥其在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引领产业链创新发展方面的支撑作用,带动产业链质量效率整体提升。截至目前,滨州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质量标杆等“国字号”企业17家,成为引领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培育壮大单项冠军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应将培育发展单项冠军企业置于新型工业化大局中,汇聚多方力量,壮大冠军队伍,为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姚振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