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樊岩峰
“通过实施‘实体强村’工程,兴建一批‘共富农场’‘共富工厂’‘共富市场’,解锁‘抱团发展、连片增收、群众共享’的‘共富’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近日,邹平市临池镇党委书记秦娜说。
近年来,邹平、惠民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子,持续激活农村经济“一池春水”,助推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
创新经营,探路“共富市场”
邹平市西董街道西董村利用街道驻地优势,投资263万元建成西董大集“共富市场”,既有容纳500余个摊位的市场棚,又有28间固定门面房,年收入101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46.8万元,还为村民提供28个就业岗位,每人每年增收3万余元。
在惠民县淄角镇靠河郑村蔬菜大市场,同样也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菜农们驾驶着满载新鲜蔬菜的车辆前来送货,收购商则忙着对蔬菜进行称重、装车。据了解,近年来,靠河郑村依托蔬菜种植合作社,在镇党委政府及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下,升级了靠河郑蔬菜大市场,辐射周边近十个村以及济南市商河县部分乡镇,农户直接与批发商进行交易,建立起黄瓜“种植-收购-运输”全产业链条。
“大市场的升级,不仅改善了交易环境,还通过配置地磅、结算系统等设施,规范了蔬菜交易。可以说既让农户方便卖菜,更是实现交易行为统一管理,形成更规范有序的产业种植运输链条,让当地农村品质优良的蔬菜走向更大市场。”靠河郑村第一书记郭天生说。
盘活资产,发展“特色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邹平临池镇古城村借助“五清攻坚”专项行动,将盘活出的闲置土地资源,投资建设了面积1.3万平方米的“於陵古城物流园”,探索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联动共富的市场增收模式。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彬介绍,物流园解决了村庄周边70%的木器企业物流运输问题,为村内20余名群众提供劳动就业岗位,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0余万元,增加群众收入3万余元,打通了集体增收、企业发展、群众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惠民皂户李镇康家堡村完成废弃房屋、残垣断壁“清零”,回收清理并盘活废弃宅基地、闲散地。该村党支部书记康希良介绍说:“我们从中拿出13亩土地入股木材合作社,并成立公司,历经周折建设了车间,为创新集团提供配套服务,给村里带来增收希望,也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
木材公司的成功探索,让康家堡村增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为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该村又发展了林下养殖、大棚蔬菜、采摘果蔬等项目,成立了康庄旅游开发公司,打造“10分钟采摘休闲游”,每年接待家庭组团、单位组团等超1万人次,实现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
惠民李庄镇彭家庙村整合废旧宅基地、集体空闲地块,建成红网工坊“双富”车间。由村党组织、商会协会支部、企业电商户三方共建,实现订单有来源、增收有活力。尝到甜头后的彭家庙村又拓展新的产业,建设中的蔬菜保鲜深加工基地(冷库),计划开展大蒜、洋葱等农作物储存加工业务。
惠民县淄角镇整合多个村庄土地资源,发展高端智慧化蓝莓种植基地,大力发展采摘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旅游新突破,已连续两年举办蓝莓采摘旅游节,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另外,该镇统一流转土地,建成千亩黄瓜智慧种植示范基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群众致富。
因地制宜,做活“土地文章”
惠民县桑落墅镇支家村探索“土地托管”模式,与中化农业企业对接,进行统一整合、统一经营、统一承包。该村党支部书记支明堂介绍,除了解放劳动力,土地托管还实行“保底+分红”模式,在扣除成本和1000元的保底收入后,剩余利润按农户、管理者、村集体6:2:2比例分红,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类似因地制宜做活“土地文章”的还有不少,惠民县魏集镇魏集联村在确保集体权属属性不改变的前提下,探索“强村公司”模式,成立惠民县红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联村党总支书记担任公司法人,以“农”字品牌助推村集体增收。目前,累计整合土地1200余亩、池塘300余亩,发展集体项目1个,带动村集体增收24万元、30余名农村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
邹平市明集镇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联合党委,整合各类政策扶持资金300万元,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项目,高标准建成韭菜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及菌包生产基地,将特色业态串点成线、聚拢成拳。
“一个菌棒七八块钱,能长10斤蘑菇。一个棚能盛下七八千个菌棒,一年能种两茬。”提起食用菌种植,明集镇牛家村党支部书记穆玉文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二期工程,专门种植蘑菇的大棚。今年价格行情好,想办法多挣钱,带动村集体致富。”
过去,邹平市临池镇高旺村村民以开办小企业或打工为生。近年来积极探索“1+5”土地增收模式,积极发挥党建引领,村内272亩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种植,在确保村民每亩800元收益的基础上,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让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走向台前的“1+5”土地经营模式,做活了土地流转后半篇文章,破解了传统农业乡镇村级集体增收难题。提起这一土地增收模式,发展最为成熟的当属邹平市九户镇,“1+5”土地经营模式已覆盖45个村,今年计划67个村全覆盖,覆盖耕地2.7万亩,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
拥抱市场,奔赴“深海远洋”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业务从哪里来、发展方向是什么、还需要哪些支持?多位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村集体经济组织起步阶段,需要党和政府在政策、人才及资金方面予以支持;不少基层干部也坦言,应尽可能把支农惠农项目利润留给农村。
鱼儿在“鱼缸”可以躲避风浪,但也意味着难以成长。各镇街、乡村也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拥抱市场,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领域,到市场经济的“大海”中闯荡。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各地聚焦发展村集体经济,强村公司在强村富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村庄实行由面貌到内涵的改造挖掘和创新发展。
美丽村庄孕育出“美丽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同的业态丰富了美丽乡村的“打开”方式,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也带来了城乡互动的新方式,助力创优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强村富民不断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