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丁春贵报道)日前,记者在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全力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救助方式不断丰富、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有效识别救助对象。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高效衔接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线上依托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定期与乡村振兴、医保、残联等16个部门开展数据对比,形成预警提示信息;线下由乡镇(街道)根据预警信息线索进行入户核查,对不同情形的救助进行分类处置。2023年以来,全市共比对核查各类数据2.7万余条,及时将1565人纳入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救助有效合力。联合市慈善总会制订《“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工作方案》,通过“慈善救急难”平台,实现救助需求与慈善资源的有效衔接。启动“一米阳光·惠民医保”项目,投入慈善资金224万元,全额资助全市7.4万余名低保对象和孤困儿童参加2024年“滨州医惠保”,为困难群众筑起大病风险防范屏障。
采用多元化救助方式,回应困难群众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我市社会救助从单一救助模式向“物质+服务”的复合式救助模式转变。实施“暖心照护”工程,按照精准化、清单化、个性化的要求,为全市1.1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服务。实施“一路生花”“民生空间站”等救助服务项目,通过辅助性劳动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实现劳动自救。
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经办工作效率。通过完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打造“诚救你”“就是你”等微信小程序,开通社会救助二维码,积极实行救助申请全程网办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推动审批体制机制、服务方式、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通过进一步简化审批材料、压缩办理时限、优化审批流程等多种方式,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