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范仲淹继父朱文翰生平考
朱振波
  1913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提到:“范文正,世家子,父丧,幼随母适朱,故名朱说。初不自知其为范氏子也,人告以故,乃感极而泣。励志苦学,三年衣不解带。尝见金不取,管宁之亚也。公盖苏州人。子尧夫,仁侠似之,尝遇故旧于途,见窘于资,指赠以麦云。”文中的“朱”指的便是笔者先祖朱文翰。先祖因继子范仲淹道德、人品、文章之盛而随之扬名,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朱文翰(生卒年月不详),字苑文,北宋淄州长山县(今邹平市长山镇)人。按《长山县朱氏宗谱》记载:
  “始祖文翰,字苑文,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中进士。任江南平江府(今江苏吴县)推官。召试馆职,授秘阁校理。(997年)真宗即位后,拜户部郎中。景德初(1004年)出为淄州(今山东淄川县)长史。历盐铁、度支判官,知宿州(今安徽宿县),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事,迁平江府刺史,解组归。993年继配谢氏,是为范仲淹继父。仲淹以继父长育有恩,常思厚报;及贵,用南郊所加恩,乞赠太常博士,岁别为享祭。配初氏,有子一。赠恭人。葬县城北杏村庄东南。”
  由于历史记载较少,朱文翰生平难以一一考证。朱文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笔者多年来一直在收集和研究朱文翰和朱氏家族有关的资料,拙见今与大家交流探讨。
  北宋长山有记载的两名进士
  北宋历史上,淄州长山县考中进士的共有两人,一个是朱文翰;一个是姜遵。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37岁的姜遵考中进士,比朱文翰晚了11年。在一个县域内,相距十多里,年龄相差不多的二人先后考中进士,相识相知,或探讨过学问及国家大势是有可能的。正因为父辈的这层关系,才有了后来朱说(范仲淹)偕诸同期学究和弟弟拜访已是高官的前辈,而姜遵慧眼识才,独留朱说(范仲淹)用餐的故事。
  《长山县志·人物》载:姜遵,字从式,真宗朝进士及第。初为蓬莱尉,就辟登州司理参军、开封府右军巡判官,会有疑狱抵死,遵辨出之。迁太常博士,王曾荐为殿中侍御史。仁宗即位,擢京东转运使,未几,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历三司副使,再迁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奏罢咸阳富民及元氏县贡梨。拜枢密副使,迁给事中,卒赠吏部侍郎。遵长于吏治,政尚严肃。初,范仲淹偕客谒遵,遵退,谓家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且立盛名于世。”后果然。
  朱文翰于989年考中进士,由于资料缺乏,无法判断当时朱文翰的年龄。同榜的陈尧叟这年28岁考中状元,但也有13岁就上榜的越州才子刘少逸。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朱文翰平江府任上育有一子比范仲淹年长来看,朱文翰考中进士时年龄应在30岁至40岁间。而从继子朱说(范仲淹)考中进士后接母亲奉养的细节推断,此时朱文翰已过世,他去世时年龄应在五六十岁。
  朱文翰续娶谢氏的机缘
  朱文翰考中进士后,第一任职务便是平江府推官。平江府,即今苏州。北宋时设府,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除,改苏州为平江军。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朱文翰任职期间由于妻子初氏病故,幼子无人照看,生活无人打理,于993年续娶谢氏。
  此前,范仲淹母亲谢氏嫁给范墉后,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然天有不测风云,自从真定成德军节度掌书记任上转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后,范墉因病体劳累,兼风寒相侵,终至一病不起。卒时,范仲淹虽云两岁,实一周岁不到。谢氏遂携范墉前妻所生子仲温,背仲淹,扶柩归苏州吴县原籍,然族人独留仲温。万般无奈,在范墉下葬后,谢氏在离墓地不远处的咒钵庵暂时栖身持服,靠为人浆洗缝补勉强糊口。如是三年,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这些在范母去世后,范仲淹上书朝廷的《求追赠考妣状》中说得明白:“窃念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恤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逾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已不待,既育之仁则重,罔极之报曾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
  朱文翰由于原配初氏去世,既要忙于公事,又要照顾幼子,也是困顿不堪。经人介绍,知谢氏知书达礼、性格坚强、独抚幼子,于是,在谢氏服满后,续娶了谢氏,并为幼年范仲淹取名“朱说”。“说”通“悦”,即有喜悦的意思,应是朱文翰得谢氏这位贤内助愉悦心情的真实表达,也是取《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意,希望“朱说”勤奋学习、快乐成长。
  朱文翰的宦游经历
  史载:993年,即淳化四年九月丙午,“(宋太宗)诏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给事中陈恕、左谏议大夫魏庠寇准、右谏议大夫赵昌言、起居舍人知制诰吕祐之等,于幕职、州县官中各举堪任京官者二人;左司谏吕文仲等九十七人,各举堪任五千户以上县令者二人。时天下富庶,上励精求治,听政之暇,尽索两省、两制清望官名籍,阅朝士有德望者,悉令举官。”
  朱文翰初任江南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推官后,被召试馆职,授秘阁校理。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在崇文院中堂建阁,称秘阁,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等,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能被太宗皇帝召试,并授秘阁校理之职,足见朱文翰人品优秀、文采出众、政绩突出。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考证:“宋有史馆、昭文馆、集贤院,谓之三馆,太宗别建崇文院,中为秘阁,藏三馆真本书籍万余卷,置直阁校理。仁宗复命缮写校勘,以参知政事一人领之,书成,藏于太清楼,而范仲淹等尝为提举。且求书之诏,无代不下,故民间之书得上之天子,而天子之书亦往往传之士大夫。”
  997年,宋真宗即位后,朱文翰拜户部郎中,属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国家财政、编制预算、征收赋税方面工作。在户部任职期间,朱文翰还担任了盐铁、度支判官。
  宋代,财政主要由三司管理,三司即盐铁、户部、度支三大机构合称。三司设有使、副使、判官等领导岗位。朱文翰成为主管全国财赋收支机构的属官,对国家财赋收支有了更深入了解,为以后主政地方打下了坚实基础。几年后,朱文翰被外放知宿州府。
  此后,朝廷命其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事。从山东淄州远去河中府,路途遥远,舟车劳顿,朱文翰需要有人伴行。于是,携青春力壮的范仲淹和他同母异父的弟弟同赴河中府。范仲淹利用这次机会在关中游历,并结识了王镐等好友。也正是在游历过程中,范仲淹意识到自己学问的不足,于是回到山东潜心学业,这才有了“划粥断齑”“醴泉苦读”等故事。
  朱文翰最后一任官职是平江府(苏州)刺史。宋制,诸州刺史无定员,外官初除管军,便带正任,刺史随其人见带遥郡就除之。也就是说,刺史在北宋已是虚称。苏州任满解职后,朱文翰复归家乡长山。
  朱文翰仕途,初仕苏州,识谢氏母子;终于苏州,后因继子范仲淹而名显天下。
  范仲淹与朱氏家族
  范仲淹因“划粥断齑”及后来的“应天苦读”,被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青少年范仲淹在朱家受到了不公正对待,未从范仲淹内心世界角度探讨。笔者认为彼时的范仲淹是要用身体和生活的磨砺来锻炼激励自己。他学的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的是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一,朱文翰出于对谢氏贤良淑德和坚强性格的敬重,对待继子范仲淹如同己出。这种关爱尤其体现在对范仲淹学业的鼎力支持上。朱文翰不仅延请名师崔遵度和朋友张蕴教导范仲淹,还安排范仲淹去醴泉寺投明师读书,并资助他到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睢阳学舍深造。这都充分展现了朱文翰作为一名父亲的殷切期望和慈爱之心。
  第二,朱氏在长山县是一个大家族,范仲淹在融入朱氏大家族后,在同辈兄弟排行中位列第六。后来,欧阳修、富弼等好友都曾以“范六丈”称呼范仲淹。这一点表明了朱氏家族对他身份的认同。
  第三,谢氏是位贤良淑德的女子,不仅与朱文翰恩爱和睦,更是在家庭中扮演着慈母的角色。她不但尽心抚育继子,还为朱文翰生育了两个男孩,也就是范仲淹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两个弟弟的降生,进一步巩固了范仲淹与朱氏家族间的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范仲淹在朱家并未受到不公正对待,而当听到自己真实身份后的激动、失望之情,也是一位士子的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范仲淹对继父朱文翰心怀感恩,庆历五年,上书朝廷《乞以所授功臣勋阶回赠继父官奏》:念臣遭家不适,有生而孤,惟母之从,依之以立。继父故淄州长山县令朱文翰,既加养育,复勤训导。此而或忘,己将安处?伏遇礼成郊庙,泽被虫鱼。伏望以臣所受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
  后朝廷封赠朱文翰太常博士,朱文翰原配初氏赠恭人,继配谢氏赠太夫人。范仲淹能够为继父朱文翰的原配夫人初氏谋“恭人”之追赠,足见对继父的尊重。
  这里要说明一下“长山县令”的提法应是不准确的,有可能是范仲淹误记。朱文翰曾担任淄州长史,长山县是淄州属县。因病,短时间在长山办公有可能,如果为“长山知县”,《宗谱》会有记载。长山朱氏曾研究推断过《长山朱氏宗谱》最早成于南宋,最晚不晚于元朝,对朱文翰的生平任职应不会遗漏。
  朱范一家亲
  朱文翰去世后,葬于长山县城北杏村庄,此处原为长山朱氏莹地,朱文翰原配初氏先于其去世,葬于此。朱文翰去世后,二人合葬于杏村坟茔。《山东通志》卷三十四·古迹篇:“朱文翰墓在城北杏村庄东。”
  公元1052年,64岁的范仲淹因操劳过度、疾病缠身,在江苏徐州去世。13年后,第一座范文正公祠在长山知县韩泽的倡修下建成。朝廷恩命苏州范氏赴山东长山县主持奉祀事宜,并在朱氏帮助下建范公庄于范公祠东北角,从此开启了朱范两家共同奉祀的历史。
  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巡视山东时来到长山瞻拜范公祠,在范仲淹为长山朱氏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的基础上,又置祭田一顷三十亩于杏村庄东南朱文翰墓地附近。
  49年后,因长山范氏家中长者去世,范氏子弟扶柩归吴,后因动乱、战事不回。从此,长山范公祠奉祀由朱氏负责。
  1991年,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原《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原会长范敬宜先生第一次到邹平拜谒范公祠时,赋诗一首:
  故乡留得岁寒堂,虀粥家风第一良。今日齐鲁寻祖泽,方知源头是古梁。
  2019年10月14日,在邹平县政协原副主席曲延庆倡议与联系下,朱文翰三十三世孙朱铁民、朱振波兄弟,赴洛阳伊川拜谒范仲淹及其母亲谢太夫人墓。范仲淹二十八世孙范章老人不顾年高、有病在身,亲赴高速路口接站,令人感动。
  2021年9月28日,范仲淹第三十世孙、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先生应邹平市委、市政府邀请,在邹平市政务中心作“范公思想与当代精神——兼述范公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影响”专题讲座。翌日,范国强拜谒长山范公祠和长白山醴泉寺。
  2023年7月23日(农历六月初六),在苏州范仲淹研究会原会长、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范敬中先生带领下,苏州、盐城范氏宗亲赴山东邹平,共同拜谒范文正公。
  2023年11月12日,第八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大会在浙江建德梅城古镇召开。会隙,范敬中书“朱范一家亲”和“朱范一家亲,苏鲁两地情”赠长山朱铁民、朱振波兄弟。
  朱范两家千年的深厚情谊,穿越历史长河,成为姓氏文化传承楷模。朱范两家始终涵养着以身作则、敬重贤才、忧国忧民等优秀品质,这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也同样值得传承发扬。
  朱振波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第十四届邹平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