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创新不止 操盘“一粒小麦”的奇幻之旅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卫建崔艳贞刘飞通讯员张蕾付瑛杰
  在这里,“一粒小麦”变身为600多种产品变成可能;在这里,一粒小麦“种”出一条完整绿色循环产业链。
  依托科技创新,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仅20年便闯出了一条不凡之路,在全国首创“三产融合、绿色循环”的“中裕模式”;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种业振兴工程,自主繁育多个优质小麦新品种。本期“对话滨州·企业家说”,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军,带您一起感受创新的魅力。
  张波:中裕做农业加工、工业生产,还有服务业,一产、二产三产均有涉足,并且做得很成功,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张志军:中裕成立于2003年,在滨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魏桥创业、京博、渤海活塞等企业感召下,经过20年不懈努力和发展,截至目前,我们业务包含高端育种、订单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养殖、蔬菜种植、食品加工、餐饮商超服务等十大板块。
  从全国范围来讲,我们拥有最长、最完善的小麦产业链,真正实现了三产融合、绿色循环,并且建构起了零污染、零排放的创新模式。2018年,农业农村部公布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名单,我们名列其中,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
  张波: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创新方面,中裕做了哪些探索?
  张志军:做农业,要想有突破非常困难,中裕的创新探索,从高端育种和订单种植开始。
  从成立之初到2007年前后,国内小麦品级还不是很高。为了做出好的面食及周边产品,中裕从国外大量进口小麦。小麦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小麦的质量又取决于麦种。多年来,中裕相继组建了程顺和院士工作站、山东农业大学田纪春育种团队、中裕农业科学研究院育种团队,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自主育种能力的小麦加工企业。我们从世界各地搜集了1.5万份种质资源,建立了种质资源库,这间小小的育种室已选育小麦新品系1000多个、玉米自交系900多个,通过繁育基地直接服务几十万农民。中裕食品持续加大育种科研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生物育种实验室、省级定点小麦品质检验室,重点研发适应盐碱地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6.5万亩。
  强筋小麦、耐盐碱小麦、富硒黑麦……在中裕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小麦品种丰富多样,不同的品种有着不同的育种目标。经过十多年努力,中裕自主研发的“裕田麦119”“裕田麦126”等多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和“秋田158”“秋田168”等7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小麦品种的品质指标是影响小麦原粮质量的关键。“裕田麦119”就是适合黄三角区域种植,品性指标又能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优质高筋小麦相媲美的麦种。“裕田麦119”蛋白质在15%以上,稳定时间在20分钟左右,非常适合滨州偏碱土地种植。目前,“裕田麦119”“裕田麦126”已通过国审,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中裕订单生产的小麦,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小麦,节约原料成本20%。
  今后,中裕将继续扩展高端育种优势,计划建立黄淮海中下游小麦良种品质评价及加工适用性数据平台。新品种的育种方向是在兼顾抗性和产量的同时,选育具有加工潜力的特用型品种。在保证充足的后备育种资源的同时,中裕力争每年报送4-6个小麦新品种和3个以上的玉米新品种参加审定试验,新推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50万亩,引领农业精准订单种植,为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种子的突破,不仅让农民增收,也让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张波:从模式创新到科技创新,在创新道路上,中裕从未止步。首创了“三产融合、绿色循环”特色产业模式,打造了包含十大板块的小麦全产业链条,是全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产业链条。中裕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与小麦全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间、产业链条各板块间互为源头、互为终端,实现了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形成了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融合发展新业态。
  张志军:是的,除了一产创新,二产创新也同样重要,这也是形成“三产融合、绿色循环”特色循环模式的基础。2011年,中裕的战略规划创新提上日程,包括科技创新、装备创新、人才创新和管理创新。在第二产业创新方面,我们做了许多工作,首先就是装备创新。公司成立之初,第一套设备来自德国,第二套、第三套,到现在的一些装备,大部分都是从瑞士进口。顶尖装备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基础,正是这种理念,让我们更舍得在装备上加大投入。我们的研发中心,包括近几年建立的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和农业农村部小麦重点实验室两大国家级平台,把整个企业的科技创新氛围都带起来了。(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