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田中岳通讯员高启迪
民生工作,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必须时刻牢记的“国之大者”。2023年以来,邹平市高新街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聚力加快城乡建设,扎实推动民生工程,用心做好公共服务,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全力将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幸福清单”,不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为生活“加温”。
产城融合破立并举,城乡统筹“蹚新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3年以来,高新街道始终坚持以建设“现代化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富强文明新高新”为目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实施城市更新工程。组织成立工作专班,协调立项、规划设计、招标等手续办理,完成场地清表、邻舍及施工围挡建设、线路迁改等一系列工作,妥善解决了积压5年的城市开发边界内未建成社区历史遗留问题,保障了实验中学扩建项目顺利施工、鲁中职业学院新院按期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医养健康中心建设。当前,盖家社区建设已开槽动工,南范村二期工程顺利启动。
该街道全面开展辖区铁路沿线安全环境隐患专项整治,高标准落实邹平货运铁路建设运营服务保障、路域治理、安全保卫等系列工作要求,筑牢安全屏障,织密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防护网”。协调推进鲁皖管线建设工程,完成新三、新四、东范前等村连接线建设、月河六路提档升级等道路工程,改善区域交通“微循环”,努力打造更加便捷、畅通的城乡交通网络,为广大群众铺就城乡发展的幸福路。
民生工程扩面提质,百姓心里“乐开花”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工程要变成民心工程,就必须做到老百姓心坎儿上去。2023年以来,高新街道持续打造精品民生工程,全面深入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颜值”,徐徐展开一幅幅充满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画卷。42个村庄完成自来水网改造,群众吃水用水更安心;施工铺设5.3公里污水主管网,解决沿线20余家企业单位排污问题;协调上级部门修建1000米排水管道,彻底消除青银高速崔毛涵洞积水隐患;山旺埠桥梁重建工程竣工通车,房家桥等出村道路修整完毕,有效保障群众出行安全;市县级美丽庭院户突破1700户,形成了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局面。
该街道高标准完成各类观摩路线环境综合整治50余次,促进环境更宜人、乡风更怡人。完成27个村2300余户农村厕所规范化升级收尾及审计验收,坚持建管结合,确保农村改厕长期发挥实效。同时,积极协调11个城市小区和7个村建小区的供热设施移交工作,保障居民温暖过冬。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犹如和煦的春风,温暖着百姓心灵。
公共服务用心用情,民生福祉“节节增”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在基层,民生福祉稳步提升更加殷实的“切口”也在基层。2023年以来,高新街道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实施公共服务品质改善工程,聚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该街道实施医疗卫生“党建+6S管理”模式,开展家医上门医疗服务活动,完成重点人群查体6120人;搭建“悦礼·高新”社工站平台,开展8场义诊活动,服务群众3000人次;建成“向日葵亲子小屋”1处,高新小学获评山东省营养与健康学校,高新街道中心幼儿园代表邹平圆满完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验收现场核查。建立“街道-社区-村居(企业)”帮办代办全覆盖体系,45个村实现便民服务站全覆盖,下沉高频服务事项18项、帮办代办事项103项,完成帮办代办事项1079件,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优化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开设中介超市推介窗口、特殊人群服务岗,紧扣群众所需,改善提升政务服务新体验。
暖心保障兜底护航,幸福生活“甜如蜜”
2023年以来,高新街道积极探索“物质+精神”多元复合救助模式,“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增”进最广大群众民生福祉,努力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该街道全面排查农村低保户191户、分散特困户124户,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并运用专业的沟通技巧为低保户、特困人员解开心结,进行情绪疏导。全力做好家庭和妇幼健康服务工作,做好孕前优生和产前筛查工作,超额完成35周岁至64周岁育龄妇女的免费“两癌”筛查。
同时,该街道吸收120家商户组建“荣军联盟”,打造4处全国示范性退役军人服务站。实施社会保障品质改善工程,招聘城乡公益岗195人,走访困难群体360余次。扎实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行动,辖区11个村建成农村幸福院,3个村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切实抓好重点人群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为民服务理念。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翻开去年以来的“民生账单”,每一项民生保障承诺的“兑现”,都推动着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让广大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发展的速度、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下一步,高新街道将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在社区建设、民生工程、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社会帮扶等方面,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推动民生事业逐“高”而攀、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