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创新驱动 渤海活塞勇攀世界之巅
  (上接第一版)
  经过几十年努力,渤海活塞从中国行业第一发展到国际一流,与国际几家行业头部公司并驾齐驱。我们开玩笑会说起,过去,我们走出去时行业内的人会问,什么时候能收购渤海活塞?之后再见面,我说:“老兄,你们什么时候被我们收购?”
  张波:一个事例,反映的是对话中角色发生了转变,是强者与强者之间的交流。
  林风华:对话中的角色转变,正是对渤海活塞这些年发展最好的证明,我们有底气有资本了。这么多年,凭借一枚小小的活塞,我们拿到了20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00多项,这些都得益于技术创新。
  工艺装备创新是另外一项很重要的创新。过去大量的先进装备都是从国外进口,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进口,90年代从德国进口,很多进口设备是二手设备,因为新设备买不齐,并且价格高昂,一条生产线就要几千万美元,而且最先进的技术是不会给的。没有一流的装备不可能做出一流的产品。因此,我们注重装备和工艺创新,聘请了一些大学教授、博士为我们的员工上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张波:如果没有平台,没有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确实难以吸引人才。原来教授去企业任职,限制比较多,所以那个时候企业创新,难度比现在大。
  林风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吸引高端人才,我们靠打感情牌,比如当时有位清华大学的教授,我们就是靠感情引过来。如今实行薪酬制,我们与合作院校签合同,企业给高校费用,教授专家具体做科研攻关,他们每成功一项,我们按照约定给予报酬。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校企合作,个人行为就变成学校和企业的集体行为了。通过这些途径,我们不但培养出了自己的人才,还建起了流动人才池,外部人才也不缺。
  张波:有一年我去渤海活塞参观,当时林风华董事长指着一台设备说,这是渤海活塞自己研发的。你当时脸上的那种自豪神情,我至今印象深刻。
  林风华:确实是很自豪。我们很多设备都是咱们国家的首台套。渤海活塞现在专业的加工设备、检测设备,不但自己生产自己使用,还实现了国内外输出。我们自己研发的高端化、自动化设备,一台能卖到四五百万元。因为持续创新,我们在技术和工艺装备两个领域都实现了突破,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现在,我们搞的是正向设计,就是客户提供发动机参数,从概念设计开始我们都可以同步设计,所有技术都是渤海活塞的。客户需要长期合作,我们凭借自身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让客户更放心,如此一来,客户群体更稳定了。
  张波:这确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原来客户设计好活塞产品参数让渤海活塞来生产,如今渤海活塞根据发动机参数,自己研究参数把产品做出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了身份转变,原来渤海活塞只是前端供应链,现在已经融到下游发动机产业链里。身份转变后,同样一件产品,融合了技术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就高了。
  林风华:技术进步有两个车轮,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就是管理创新。20世纪80年代,我们学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从国外引入的。进入新世纪,我们引进现代管理,包括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管理质效一步一个台阶向上迈进。后来,我们获得了全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在滨州,渤海活塞都是第一家。渤海活塞为什么要做这些认证?就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品质,这是一张张通行证,目的就是让客户放心。
  张波:多年来,渤海活塞产品创新做得相当不错,产品型号从少到多,用途从汽车到船舶,产品涵盖涉及活塞的所有领域。
  林风华:我们的口号是:哪里有内燃动力,哪里就有渤海活塞。“渤海活塞”是产品,同时也是我们的品牌,对全球所有客户而言,我们的产品都是“BH”系列,就是渤海牌。产品必须过硬,才能让品牌叫得更响。我们所用的标准全部是国家备案的,目前国内活塞行业的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由渤海活塞主导制订和修订。这就意味着我们拥有行业话语权。
  张波:林秘书长分享了企业的发展经验,也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我相信,我们滨州的企业家队伍愿意立足滨州、发展滨州,造福滨州人民。同时,我们也迫切希望,党委政府能够继续为企业家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环境,帮助滨州企业家实现更多梦想,实现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梦想。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