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绛纱浑卷上 经史待风吹
——第六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会侧记

  朱岩
  自2010年成立以来,国际《尚书》学会共举办了六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会,我都参加了。2023年在伏生故里邹平举办的第六届学术研讨会,给我带来了最为激荡、最为兴奋的感受。言其激荡,是因体验到邹平这块土地上的伏生文化春潮涌动;言其兴奋,是因发现《尚书》这一瑰宝传承基因从未衰落。
  这一感受首先源自会议收到的近百篇论文和与会学者精彩的发言。此次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数量在国际《尚书》学会的历届大会中是最多的。大会共作主旨报告9场,分6个小组举行分论坛,交流论文60篇。因为主题是“伏生与《尚书》”,所以与会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全方位地对伏生精神和《尚书》文化,以及伏生和《尚书》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阐释。
  党中央提出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现在中华民族进入到一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们首先对身边的文化资源重视起来。以前,像经学特别是像《尚书》这样的文化典籍,多是在学术界进行研究。这次学术大会是首次将会场从高校搬到地方,从另一层面也展现了邹平对地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如何影响当代社会并实现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滋养当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资源,需要学术界和地方政府、民间团体、社会各界聚力合作才行,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这次学术大会有地方党委政府、学术界、社会各界等多方共同参与,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提供了成功范例。
  这次学术大会触动我的,还有穿插于学术活动之间的三项文化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8月11日晚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伏生诗会。这场在邹平广电大剧院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以“稼穑”(取自《尚书·无逸》)为主题,充满了艺术气息和人文光芒,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和对伏生精神的当代传承。当大幕缓缓拉开,诵者富有磁性的声音缓缓响起时,那优美的诗句便仿佛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听众的心灵牵引至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每个音节都如同舞动的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时而轻盈如风,时而沉重如石。它们交织在一起,谱就了一首首动人心弦的乐章。其间,与会者被诗歌中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那些久远的往事、深藏心底的感慨、激昂或悲凉的情绪,都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和共鸣。于我而言,则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河,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被诗歌的力量紧紧地吸引着,无法自拔,直至回到房间,耳畔还回荡着“原野的母语”和“那些在节气里闪亮的事物”。
  8月12日上午,与会代表去伏生祠祭拜。前往伏生祠的路上,大雨滂沱。抵达时,雨成淅沥,伏生祠周围的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焚香味道和浓浓的泥土味。仪式开始时,雨止。乐师们演奏起悠扬的音乐,燃烧的香烛闪烁出微弱却坚强的光芒。众人手持鲜花,依次向伏生雕像行三鞠躬礼。随着仪式的进行,一股沉静而深远的气息越来越浓厚,此时此刻,每个人都仿佛感受到伏生的胆识、智慧与教诲。祭拜伏生,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缅怀,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致敬和弘扬。祭文写得尤其深切、隽永:
  岁次癸卯,节届秋期。梁邹聚贤,四方来仪。东日西雨,万物孳孳。月河浤汩,黛溪洄漪。值此良时,谨具鲜花雅乐,致祭伏生之祠:秦燔无情,六籍灰烬;虎狼暴虐,挟书有禁。天有憖遗,伏生护经;斯文一线,绝学兹明;微言犹在,乾坤永铭!阿房灰飞,大道复归!壁臧再现,齐鲁春回;天下《尚书》,道术重辉;山东大师,俱出其帷;圣哉伏生,岳兮巍巍!名动天听,太常承命;选材传继,晁错登庭。耄耋授业,贤媛代宣;九州流布,二十八篇。允执真蕴,迳达层巅;《尚书大传》,文化之渊。存亡继绝,故国遗踪;孜矻传道,精诚如松。巍峨耸立,永示丰隆。山河无恙,治国偱常;天清地朗,盛世安康!立心立命,吾辈担当。伏生精神,吾辈弘扬!崇礼众祭,心馨花香;先哲之风,山高水长。后人共仰,日月同光!伏惟尚飨!
  这日上午,与会代表还集体参观了韩店镇中心小学。韩店镇是伏生的出生地,《尚书》教育自然成为当地传统文化教育品牌。这里我只想描述一下那天看到的孩子们诵读《尚书》的情景:教室宽敞明亮,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手里捧着《尚书读本》,散发着书香和墨香。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站在讲台上领读《五子之歌》,她的声音清脆响亮,仿佛可以穿透一切喧嚣,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孩子们跟随着她的节奏,认真地朗读着,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统的敬重。窗外,鸟声啾啾;室内,书声朗朗,让人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体会到人文的光辉,更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第六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会召开之时,大暑刚过,天气依旧湿热。正所谓《逸周书·时训解》所云“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之时。国际《尚书》学会与邹平市为什么要在这个难熬的大暑时节举办此次会议呢?《会议手册》扉页印的一首词道出了其中缘由。唐元稹《大暑》诗云:“苽菓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原来,大暑时节似乎是古人读经阅史之时,不但自己读,还邀聚儒友共读。元稹的《大暑》让我想起南宋曾几的《大暑》,诗中亦有类似喜悦:“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诗人湿热难耐,仍要以经书伴眠。由此看来,经史之书似乎可以化作大暑日的凉风,清神明气,给人一种醍醐灌顶般的痛快。
  确实,2023年8月大暑间,在山东邹平,我在“磨砻浸灌”中“婆娑嬉游”,心潮激荡、昂扬兴奋,为伏生,为《尚书》,为诗歌,为邹平,为韩店,为老友和新知!
  (作者为国际《尚书》学会秘书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