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是以传递国情知识,树立振兴民族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促进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的一种教育活动。国情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正确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国情,建立自主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国情认识观,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规范行为。因此,探索运用国情教育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路径,对助推新时代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国情教育现状
目前,大学生国情教育大多集中在理论教育和知识传授上,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大学生较难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知识。其次,由于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不够强烈。为有效应对这种状况,部分高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展国情教育,例如组织实地考察、走进社区等,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大学生国情教育存在问题
对国情教育重要性重视不够。大学生自身方面。部分大学生未能意识到国情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国情教育是帮助自身全面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或者不重视国情教育的现象。家庭方面。家庭因素对一个人价值观、政治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家庭会更为注重孩子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其正确国情观的培养。高校方面。目前,部分高校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
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国情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的系统概念,因此国情教育应是系统化教育。目前大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存在碎片化、片面化特点。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了解国情的方式是通过对多门课程中关于国情教育内容的碎片化学习,出现国情教育内容散乱、不系统、缺乏条理的现象。因此,大学生国情认知不全面不系统。
教育方法缺少灵活性。当前采用的国情教育教育方法主要是理论灌输法和实践锻炼法。理论灌输缺少灵活性,没有合理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行之有效的国情教育。实践锻炼模式化,缺少创新,部分社团采取传统的宣传模式,开展单一活动内容。
教育载体专门性不高。目前大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返家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国情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但实践活动受时间和参与人数限制,很难较好实现开展国情教育的目的。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国情教育相关讲座、活动,但缺少专业教师引导,对大学生加深国情认知作用不够明显。
大学生国情教育对策
建设国情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国情教育教师队伍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情观,推进高校国情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主体有利于加强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感,有利于高校国情教学工作的落实开展。其次,要提升教育主体专业水平。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提升教师国情教育教学能力。再次,要建立健全国情教育教师队伍。要构建专门化管理的领导团队,加强对大学生国情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搭建教学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聘制度、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并保证相关制度贯彻落实。
强化基本国情教育内容系统性。首先,丰富基本国情教育内容。认清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注重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强化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加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等。其次,重视基本国情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明确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课程教育主体资源。要提高教师的国情教育素养,建立起引导者身份,确保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其次,拓展文化活动的国情教育功能。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例,该院通过“第二课堂”、“鲁彬之”优秀学子讲堂、社团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载体平台进行大学生国情教育,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交流进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围绕专业学习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滨职新星”评选等系列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国情教育学习热情。
有效融合多种国情教育方法。首先,要加强平台建设。如通过“滨职青年”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设立专题话题,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开展国情教育宣传和国情相关知识问答,构建教师、专家及学生等多方交流平台。其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国情教育渠道作用,根据重要的时间节点及“第二课堂”六个板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使“第二课堂”成为国情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为滨州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