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史话清廉:只留清气满人间
——滨州廉洁人物事迹展(二)


  知县代替百姓军中效力—— 邹平知县裘鹏
  裘鹏,字南轩,江西省新城县(今黎川县)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任邹平知县。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廷在鲁西用兵,邹平等县接到紧急供应军需的任务。山东巡抚在济南召开会议,分派任务,裘鹏应召参会。会上,面对巡抚的逼迫,各县不得不答应,惟有裘鹏默默不语。巡抚遂问:“邹平怎么样?”裘鹏回答说:“邹平县土地贫瘠,不能温饱的农户十之八九。邹平县已经竭尽全力完成了三千双军鞋的任务,再承办其他的军需物资,确实无能为力。”巡抚再问:“你准备怎么办?”裘鹏回答说:“事到如今,只有我自己军中效力了。”巡抚再问:“你确定能够军中效力吗?”裘鹏回答说:“知县号称父母官,我不能让百姓吃饱穿暖,已经愧对父母官的称呼了。我以知县身份代表全县百姓为国效力,又哪里敢推辞呢?”于是,裘鹏脱去官服,作为普通一兵在军帐前听令一月有余。
  裘鹏在邹平十年,执政爱民,廉洁勤政,“正供外无派累,为民兴利,惟恐不逮。重修城垣,建魁星阁,邑中祠庙,以次兴修,复南门旧制为兴贤门,易木桥以石,文风日盛,盖其力也。居官习于淡泊,衣物器具一归朴素,士民皆乐效之”。邹平百姓将其牌位请入名宦祠,世代祭祀。

  官不勤则事废—— 邹平知县李文耕
  李文耕(1762年-1838年),字心田,号复斋,今昆明市晋宁区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嘉庆十四年(1809年)任邹平知县。上任时,他骑着毛驴,有随行仆人两名,悄然入县衙视事,人所不知。到任仅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抱负而离任,因宦囊羞涩,一直滞留在山东。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新补任邹平知县。李文耕任职五年,全省考核第一名,此后不断晋升,官至湖北、山东、贵州按察使。
  在邹平,李文耕“重修学宫,捐钱百千。升任后又捐银170两,创建四关义学。为筹延师之资,陆续捐赠银1500两。首建梁邹书院,多次捐献书籍”。他“勤于政事,明断诉讼,随到随问随断,不留积案,每断一案,必作‘堂课’一篇以自励。政余漫步村闾,与民共话农桑。倘遇灾害,必亲自逐处勘查,视情蠲免赋税。又常于冬夜乘马巡逻县境,远至六七十里,至胡须结冰,自带秫饼,深夜于村店中温水浸食”。
  李文耕施政最重教化,亲自为儒生们上课,主持考试,百姓都尊称他为“李教官”,又称他为“李青天”。他主张廉洁勤政,说:“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邹平县民为他建立了生祠,祠堂内立德政碑,名称为“十二德政碑”,刊刻了他在任期间的十二条主要政绩,以示怀念。

  陕西第一循吏—— 长山县人、三原知县焦云龙
  焦云龙(1840年-1901年),字雨田,今淄博周村区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曾任米脂、三原、安康、富平、长安、临潼、咸宁等县知县,绥德、商州知州,潼关厅同知等,不幸殉职。他为官近三十年,三次考核为卓异,四次任首县知县,数县百姓为他立生祠,三原县给他立“斯民不忘”德政碑,潼关百姓兴建数处“焦公祠”。他有“一代廉吏”“陕西第一循吏”“焦青天”之称。
  焦云龙立志做清官。他发出了“立志由来不爱钱,居官切莫饮贪泉”的呼吁。他发誓:“宁贫无立锥之地,也不肯如俗吏所为。”他说:“做官者,不论大官小官,果能实心爱民,事事为民尽心,便是好官,便是忠臣。”他在三原县衙大堂题写“视国事为己事,待民人如家人”对联,时时警示自己。
  在三原县,焦云龙减征田赋中附加的县属部分,仅此一项每年为百姓减少白银七千余两的支出,工商杂税每年减征四千余两,在任四年,累计减征白银四万余两。三原知县本是肥缺,经过焦云龙的减免,成了苦差。
  焦云龙不事奢华,不置恒产,吃粗粮,穿布衣,住草房,乘旧车。去世时,原籍家中只有草房十余间,土地四亩,家中不但无钱买棺材,而且无隔夜之粮。

  准备好了棺材拒行贿—— 武定州知州唐侃
  唐侃(1487年-1545年),字廷直,号默庵,江苏丹徒县人。明正德八年(1513年)考取举人,曾任江西永丰知县六年,以清廉著称,至京述职时,获得“清介足励乎俗,勤政实济于民”的评语,升任武定州知州。他宦囊萧瑟,与两个老仆相伴赴任,“饭蔬羹豆,榻茅以居,有寒士所绝不堪者”。
  嘉靖十七年(1538年),皇帝的生母章圣皇太后病逝。来年,太后的棺椁由北京运往承天府(今湖北钟祥市)安葬,沿途由地方州县负责招待和供给。随行的太监们狐假虎威,鞭挞州县,勒索无度,甚至扬言:“供张不办者死。”送葬的队伍到达德州时,临时驻扎下来。太监们将周边的地方官员召集来,打着为太后办事的名义,强行索要贿赂,有的官员听说后,甚至畏惧逃亡。唐侃也被召到德州。他事先做好了准备,轮到自己被太监们勒索时,就假装同意,说:“到我住的地方去拿钱吧!”他将太监们引到住所旁边的屋子里,指着一口棺材说:“我已准备好棺材了,横竖不过一死,要钱是没有的。”太监们被他的正气所震慑,只得灰溜溜地离去。事后,一些逃避的官员受到惩罚,唐侃受到表扬。
  唐侃“备棺拒贪”是清官的典范,他曾说:“须使此心无愧神明可也。”《明史》有传。

  他为百姓而自杀—— 武定州知州孟化龙
  孟化龙,字象震,又字雨公,陕西渭南县人,明末清初人。清顺治二年(1645年),孟化龙考取举人,被任命为武定州知州。上任伊始,正是清朝天下初定,人心惶惶,社会极度不安定时期,又适逢武定州一带发生严重水灾,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孟化龙贴出告示,召集流亡,安抚百姓,仅仅三个月就有近千户返回家园。
  山东布政司衙门向武定州催促缴纳军饷,武定州勉强征收了饷银七千两。为防万一,他亲自押解到省城。谁知,布政司衙门却以武定州有欠账为由,强行将孟化龙押解的七千两抵充,又命他继续征收军饷补交。孟化龙据理力争而不得,郁郁而归。
  当晚,孟化龙抵达济阳驿站。他辗转反侧,感到愧对武定人民,遂在墙壁上题诗,一曰:“薄宦天涯愧此生,家园千里梦难成。劳心抚字催科拙,无限当年卓鲁情。”二曰:“一官羁绊百愁生,催檄行行说老成。欲绘郑图阍万里,茧丝保障莫为情。”三曰:“无边华发鬓边生,总是忧思织得成。”第三首未及写完,孟化龙满腔悲愤,投笔于地,引颈自尽,年仅四十五岁,而他担任武定州知州才刚刚百日。
  消息传回武定州,百姓痛哭失声,当地士子发动,在武定州城南门外为其立祠纪念,香火延续百余年。

  《居官要箴》育子孙—— 惠民县人、翰林院庶吉士李甡麟
  李甡麟(1664年-1740年),字丹书,号畏斋,自号怡山。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考取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在任三年,因思念父母而辞官。吏部曾召其入京,准备授官,适逢其父亲身体不适,从此不再做官。
  李甡麟教育子孙廉洁做官,颇有名声。他的三个儿子中有一名进士、两名举人,孙子辈有一名进士、两名举人,曾孙辈有四名举人,玄孙辈有一名进士,五世孙还有一名进士。雍正六年(1728年),次子李寿澎担任山西介休县知县,他命长子李寿洤同往,以监督其疏漏之处。他给李寿澎写信,从不谈私事,亲手编辑了一册古今格言,题名《居官要箴》,令李寿澎随时用来对照,反省自己。李寿澎常以自己的薪资赔垫公事,造成宦囊空空。李甡麟知道后,很高兴,他说:“居官有贫声,此是好消息,尔信能及此耶!”
  雍正十一年(1733年),长孙李本樟考取进士,分到刑部任主事。李甡麟写信告诫说:“西曹乃刑名总汇,民命攸关,时存矜悯心,有一线可原,务为求其生路,慎勿妄逞意见也。”乾隆元年(1736年),其孙李本梁考取举人,众多宾客登门贺喜。他说:“窃恐德薄,不克负荷,人以为喜,我以为惧。”
  主办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