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着力推动滨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解忠信 曹文婧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现状及成效
  滨州地处山东省最北部,依托黄河三角洲腹地,人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市文物古迹主要有丁公遗址、小韩遗址、兰家遗址、醴泉寺、海丰塔、魏氏庄园等;历史名人主要有孙子、伏生、范仲淹、吴式芬、杜受田等;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有孙子兵法城、杜受田故居、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等;河海水文化资源主要有黄河文化、制盐文化、盐运文化、贝壳堤与无棣海瓷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主要有民间剪纸、小戏艺术、曲艺艺术、草柳编艺术、民俗饮食文化等。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上半年,我市接待国内游客830万人次,同比增长42.85%,国内旅游收入72.37亿元,同比增长45%。2023年,我市重点推进27个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已开工22个,年度计划投资49.02亿元,已完成投资28.52亿元,投资完成率58.18%。我市文化体验廊道重点项目共63个,总投资238亿元,涵盖交通设施、生态保护、城市公园、农文旅融合、文化产业项目等多种类型,建设集文化体验、康养度假、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
  存在问题
  品牌影响力较弱。我市文化影响力与丰厚的文化底蕴不相匹配,丰厚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成为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市城市品牌形象营销力度相对较弱,品牌效益有待提升。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主要停留在表层文化旅游资源层面,对于文化资源的核心特色价值开发不足。放眼全市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不多。
  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已实现一定程度发展,文旅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从发展规模、层次、市民和市场主体需求来看,文化旅游市场及其相关产业体系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集成化发展不够成熟健全、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文化旅游产业并没有带来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如胡集书会、吕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市场萎缩,继承困难;泥塑、剪纸、布老虎、木板年画等仍停留在各自为战的低层次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产业投入不足。往往重视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而对其产业属性未引起足够重视,加之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直接投入和专项扶持政策相对较少,与科技、教育、医疗、体育等事业领域的投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专业人才稀缺。目前,我市从事文化旅游产业运营的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市场化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有待加强。
  对策建议
  加大文化品牌建设。基于我市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资源禀赋、城市特质和市民美好生活需要,打造智者智城“金字招牌”。结合现代科技、现代服务业体系、文旅创新业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滨州城市后发优势,聚力全面提升文化感召力、行业竞争力、消费吸附力、品牌影响力,重点围绕“聚资源、营场景、提能级、优环境、树品牌”五个方面,高水平推进中国黄河文化生态城、中国智者智城、中国幸福宜居之城等城市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品牌影响力。
  加强市场化运作。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文化产业创作生产,通过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提供和生产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孝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提供和生产更多反映滨州特色、时代发展变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鼓励非遗传承人创办、领办企业,鼓励文化企业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软件、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等领域开发创意产品,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领军企业。加强文化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生态、信息、体育等领域深度融合,提高相关产业文化内涵、创新力,推动文化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发展。
  加强政策投入。加强财政资金投入,扩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的投入规模,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投入专项资金体系,通过发行债券、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引导扶持重点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完善投融资服务,深化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管理改革,将文化和旅游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通过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强化用地政策保障,保障省、市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新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用地,研究探索“点状供地”等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政策。
  加大人才引育。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文旅新业态发展,加快培养急需专业人才,构建以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开发、文旅科技攻关为重点的人才高地,形成高端人才产业经营集聚效应,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行业人才队伍,扶持优秀文旅企业家队伍成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育一大批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高端人才、紧缺人才来滨发展。研究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支持传统戏剧、文艺剧团发展,在资金支持、演艺演出、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积极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鲁北技师学院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