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向科创要新质生产力推动“双型”城市建设行稳致远
本报评论员
  金秋十月风景如画,科创发展硕果飘香。10月27日,以“科创引领产教融合”为主题的2023渤海科创发展大会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等科研院所、高校、创业投资机构及相关企业的科学家、教育家、金融家、实业家齐聚滨州,同绘科创发展新蓝图,擘画合作共赢新未来。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滨州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全面深化“双型”城市建设,持续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省对市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成绩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入选2022年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城市。
  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滨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渤海科创发展大会,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共话科创、共谋发展、共商合作。大会现场,为滨州市新获批的两个国家创新平台揭牌,并举行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滨州市产学研合作“揭榜挂帅”、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实践基地、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集中签约及产学研深度合作签约,总计签约各类研发、合作、投资项目28个。其间,多名院士、专家围绕硬科技方向作主题演讲,并举办科技创新展,举行中国科学院专家行、“科创中国”暨“国科大杯”创新创业投资项目路演等系列活动。此次科创盛会是滨州积极塑造具有硬核竞争力开放创新生态的集中展现,更在深度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开启了科创产教融合发展新局面。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回顾滨州创新发展的历程,科创品质不断提升背后是天时地利人和,多重因素久久为功结出的硕果。滨州拥有“无限广阔”的创新空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国家战略在这里交互叠加,“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港口机场立体交通格局正加速构建,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实力雄厚。滨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创新禀赋。从古至今,滨州人骨子里一直流淌着深厚的创新基因。滨州成立了山东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创委,持续优化“五院十校N基地”创新格局,放大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效应,区域科创高地加速崛起。滨州拥有“活力迸发”的创新主体。目前,全市拥有营收过百亿元企业23家,过50亿元企业45家,过10亿元企业162家,越来越多企业在向“新”而行中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特别是超高精细光刻胶、铝基复材、激光选通成像等一大批“中科系”科研成果,正在形成优势产能。滨州拥有“握指成拳”的创新生态。“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生态加速构建,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滨州拥有“宾至如归”的创新环境。设立了1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出台渤海科技创新券补贴、企业研发财政奖补、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等多项奖补政策,去年累计落实各类奖补资金1.5亿多元。
  科技创新是加快品质滨州建设的“第一动力”和“最强引擎”,既是当前发展所需,更是未来希望所在。今后,滨州要坚决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厚植创新基因、放大资源优势、增强平台效能,放大“握指成拳”的聚合裂变效应,提升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成果落地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集约化、内涵式、可持续的精明增长之路,让创新活力、创新源泉在滨州大地充分迸发、充分涌流,推动“双型”城市建设行稳致远。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