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鹰
10月1日,在黑山白水“雪藏”百年的苏轼雪堂宝砚回归“故里”山东无棣,捐赠仪式在无棣古城举行。雪堂宝砚是苏轼珍爱的砚台之一,是无棣海丰吴氏家族的珍藏至宝,也是无棣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宝砚回归,砚堂合璧。从此,无棣古城又添一个穿越千年,串起苏轼、李之仪、吴氏家族和当代无棣文脉的鲜活符号,对于推动古城文化发展、擦亮古城名片、讲好古城故事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苏轼贬谪黄州,筑雪堂藏宝砚,研磨挥毫,引吭高歌大江东去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刚经历“乌台诗案”生死劫的苏轼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次年二月抵达黄州。
当时的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座偏远小镇,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一派凄凉景象。苏轼贬谪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只是个闲职,手中毫无权力,等于流放在此。为了生计,苏轼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向官府申请将黄州东门数十亩荒废坡地开荒种地。苦中作乐的苏轼将此地命名为“东坡”,遂自号“东坡居士”,并在东坡之旁捡拾瓦砾,刈草盖堂,因草屋落成时天空降雪,苏轼在墙壁上绘制雪景,将草屋称为“雪堂”。苏轼将自己心爱的一方砚台藏于“雪堂”之中,砚因堂名,称作“雪堂宝砚”。
在东坡雪堂,雪堂宝砚陪伴苏轼度过四载风霜雪雨,并“研磨”出传颂千古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等不朽名篇。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可谓宋词登峰造极之作。
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无棣人李之仪积极联系多方力量,为苏轼奔走喊冤,以图苏轼早返京师。他还将自己的思念、想法书函数札远投黄州。苏轼接阅后很是感动,在《答李端叔书》中写道:“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李之仪(1048年-1127年),字端叔,进士,北宋文学家,今无棣县信阳镇李通判村人,琴棋书画皆其所能,精诗词,能为文,尤工尺牍,因与苏轼等交往密切,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李之仪曾作过苏轼的幕僚,视较自己年长十一岁的苏轼如兄若师,二人交往二十余年,结下深情厚谊,被广为传咏。苏轼对李之仪的文采与品行评价非常高,“入刀笔三昧”“才高识明”,还将李之仪的诗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相提并论,希望将来自己的儿子将他的诗与李之仪的诗编在一起。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再一次被召入京,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权知贡举,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拥其为文坛盟主,“苏门”再度兴盛。此时,在枢密院任编修的李之仪亦成为“苏门”常客。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贬海南儋州,昔日门庭若市的“苏家大院”门可罗雀。李之仪与苏轼却是飞鸿传书,期盼重逢的时刻早日到来。他的《读东坡诗》饱含对苏诗的喜爱和对苏轼深深的思念之情:“空惭南郡三家学,赖有东坡一集诗。”苏轼亦远寄数件信函,盛赞李之仪超群的才华、磊落的品行,叮嘱李
意之饮仪食注雪起堂居宝,砚题刻《雪堂宝砚记》拓片。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同年九月,李之仪虽未入党籍,“但皆以苏轼门生目之”,被罢原州通判,获罪入狱。不久,李之仪出狱回京,诏任监内香药库,又因李之仪曾为苏轼幕僚,被奏“为奸臣心腹之党,不可以任京官”,再次被罢免。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再次遇赦,李之仪方被再次起用。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遇赦归京途中猝死常州,李之仪痛不欲生,“十计日来,方有生意”。次年五月,苏轼灵柩运至颖昌,李之仪含泪挥写《东坡挽词》,称苏轼必定名彪青史、万古流芳。苏轼下葬不久,李之仪遭诬陷谪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更加怀念苏轼:“何物能令意洒然,阴森常对出檐竿。排枪立戟谁为况,招月吟风好细看。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
苏轼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离开黄州移职汝州,前后在黄州四年多时间。720年后的清嘉庆九年(1804年),李之仪的无棣同乡吴之勷出任黄州知府。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之勷在黄州喜得苏轼雪堂宝砚。
吴之勷知府黄州,遍访苏轼手泽存迹,喜得雪堂宝砚,筑宝砚堂珍藏
吴之勷(1754年-1828年),海丰吴氏第十五世孙,字翊臣,号淦崖,举人,仕至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吴之勷为官四十余载,遵循“君子得舆,民所载也”的民本思想,抓农业、兴水利,捐俸银、办学校,修郡城、葺祠宇,裁司狱、缉奸宄,政绩显赫,民众拥戴,清嘉庆九年(1804年)正月,以“卓异”擢授湖北黄州府知府。
吴之勷文学修养颇深,是一位金石爱好者、收藏者。在黄州公务闲暇之时,他遍访“东坡雪堂”“洗墨池”,饱览江山胜概,寻觅苏轼手泽存迹,“渺无一存,心耿耿不能已”。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之勷从当地一世家大族家中得宝砚一方,形质古朴,背镌“雪堂宝砚”四字,下有“东坡居士”私印一方。吴之勷认定此砚为苏轼洗墨池中故物。
苏轼离开黄州赴任汝州是在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是农历甲子年。吴之勷知府黄州时是清嘉庆九年(1804年),也是个甲子年。他不禁感慨万千:“又公之去黄州也以甲子,而予之莅黄州也适以甲子,计此七百二十年中,遥遥岁纪,一似公之及瓜而代。予为承乏于其际者,古人可作异世同符,可不谓幸欤!予自问,于文章百不逮公,顾以宦辙所经,其地同,年枝干同,而此砚又适归予。”吴之勷对雪堂宝砚爱不释手,在府衙大堂之南凿池,仍以“洗墨”名之,以存旧迹,置雪堂宝砚于堂中,作《雪堂宝砚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仲夏五月,吴之勷作《雪堂宝砚记》,详细记载了雪堂宝砚的来龙去脉。
吴之勷有个好友吴国宝,号秀峰、雪锋,长洲人,善于刻砚,他不但为吴之勷所得的雪堂宝砚之“剥蚀漫漶”处进行修复,还为宝砚镌刻了题记《雪堂宝砚记》。一时之间,吴之勷好友皆为雪堂宝砚作歌以和。陆费瑔作《吴淦厓太守守黄州得一石于故家铭曰雪堂宝砚盖东坡先生旧物也太守自为记因命作歌》、顾澍作《雪堂宝砚歌吴淦厓夫子》、查奕照作《雪堂宝砚歌》、徐必观作《雪堂宝砚歌》,成为黄州人文盛事。
清道光二年(1822年)正月,吴之勷奉旨入朝觐见。同年5月,蒙恩原品休致。吴之勷在嫡孙吴式芬的陪伴下归故里无棣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吴家大院(即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式芬故居)南院增建宝砚堂,以藏存雪堂宝砚。
宝砚堂,坐北朝南,南门悬邓石如书“宝砚堂”扇形竹青金字匾额,楹联为吴式芬亲家、吴重憙岳父金石巨匠陈介祺所书:“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聪颖特达文而又儒。”北门楹联“旧书不厌百回读;嘉树新成十亩荫”为吴重憙亲家、吴崶岳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所书。宝砚堂院落东西门为两座垂花门,这是中国北方四合院建筑的一大特色,也是鲁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垂花门。据无棣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景江介绍,宝砚堂东、西墙分别有山墙檐与窗子造型,是留后的意思,寓意子孙后继有人连绵不断。这在吴式芬故居中是独有的,在其他地方也未见此样式。
《雪堂宝砚歌》传唱百年,薪火相传,翰墨谱华章,成为当代无棣文脉鲜活符号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二月,吴之勷病逝于无棣,终年75岁。吴之勷临终前将自己珍爱的雪堂宝砚传给了嫡孙吴式芬。后来,吴式芬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诰授光禄大夫,成为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再后来,吴之勷以吴式芬官,晋赠光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清朝灭亡后,吴氏家族逐步没落,雪堂宝砚不知所踪。到了2018年,“雪藏”百年的雪堂宝砚被发现现身于黑龙江省讷河市。同年8月8日,无棣县人民政府组成专门小组奔赴讷河,与宝砚收藏者、原籍山东掖县的王晓明先生沟通宝砚回归有关事宜。当年10月1日,雪堂宝砚于吴式芬故居宝砚堂展示过5日。
雪堂宝砚,深紫红色,质地细密,长20.70厘米、宽12.80厘米、高5.70厘米,正面右侧边缘有轻度损坏。墨池正面呈坡状,池深约2.00厘米,背面呈斜坡形,与正面墨池平行。宝砚砚体两侧有题刻,计195字,摘自吴之勷《雪堂宝砚记》,一侧100字:“黄州郡廨西偏夏屋数楹曰雪堂又西翼以亭曰快哉盖前人景仰先贤因而名之不必指其地以实之也予甲子夏来守是邦登临旷览江山胜概尽在目前洵足以傅古迹而副盛名第求文忠手泽渺无一存心耿耿不能忘岁丁丑始得此砚于故旧之家题。”另一侧95字:“识宛然制作质朴信为东坡洗墨池中故物其剥蚀残缺字画漫漶处属吾友王介臣吴雪峰重为磨砻而修饰之焕然改观并于堂之南凿池而仍以洗墨名之以补其缺而置此砚于堂中景仰先贤庶无憾焉嘉庆戊寅暮春之处无棣吴之勷记。”
5年后的2023年10月1日,无棣古城举行“雪堂宝砚”捐赠仪式,滨州吴式芬金石文化研究会会长于江将自己购回的雪堂宝砚赠予吴式芬故居宝砚堂。当日,电影《雪堂宝砚》由北京电影学院启动开始拍摄。
“雪堂宝砚把家还,百年梦想今日圆。”无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无棣县文联主席邢金锋对笔者说,雪堂宝砚是鲜活的文化符号,见证了苏轼的文人风骨,见证了苏轼与李之仪的患难真情,见证了吴氏家族的金石成就,见证了无棣作为“东省文明之区”“北海翰苑诗府”的千秋文脉。雪堂宝砚回归吴式芬故居,对讲好无棣古城历史故事,打造无棣古城亮丽名片,推动无棣文旅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