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郭刚通讯员庞海洋吕伟珊报道)近年来,滨城区大力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全面提升地名管理服务质效,加强部门联动、密切协作、合力推进,积极探索“地名+”模式,做好“三篇文章”,奋力谱写“黄河古韵·地名印记”新篇章,探索形成具有滨城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服务模式。
做好“基础”文章,努力夯实地名管理服务根基
滨城区多举措并行,夯实地名管理服务根基,着力加强地名基础工作建设。一是建机制,即:建立完善地名协调机制。该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部门业务联动,凝聚黄河地名文化保护工程的部门力量。二是定细则,即:制定地名服务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该区积极创建地名管理服务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区已成功打造市级地名管理服务示范区8个、区级地名管理服务示范区12个。三是提质量,即:提升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质量。滨城区各乡镇(街道)及地名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找错与纠错月”行动,查找错误信息100余条,并及时对信息库数据进行完善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
做好“熏陶”文章,丰富完善地名文化内容载体
滨城区做好黄河地名文化传承弘扬,不断丰富完善地名文化内容载体。一是建立黄河地名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主动对接市内的高等院校、地名文化、历史专家和相关从业者、爱好者,现已成立地名文化专家库、志愿者、“小小地名传承人”3支队伍,为地名工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以重要节日为依托,广泛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今年相继开展了“弘扬地名文化·喜迎元宵佳节”“黄河岸边是家乡地名文化童弘扬”“家乡故事进课堂地名文化润童心”等地名文化宣传活动。三是着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地名文化氛围。面向全社会各领域开展“赓续地名文脉·讲好滨城故事”滨城区地名故事、纪录片、微视频征集活动,围绕村镇街巷、人文建筑、历史沿革等挖掘地名历史内涵,讲述地名前世今生,以此展现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传承和乡愁情感等,凸显地域特色。相继发布“跟着地名游滨城”系列地名文化微视频、特色地名故事展播,让更多人了解滨城地名的由来,让地名文化立起来、地名信息活起来。
做好“创新”文章,着力构建地名赋能工作新体系
滨城区创新工作方式,构建“地名+”赋能工作新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地名+党建”的引领统率作用,用足用活红色地名资源,在全区打造了“棉区的一面红旗——杨柳雪”“滨县第一个党支部——乌龙堂”等多个红色地名文化阵地,讲好红色地名文化故事,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地名文化阵地实地参观学习,赓续红色文脉,让红色资源的根和魂“活”起来。二是倾力打造“地名+乡村旅游”特色文旅品牌。切实做好文旅结合文章,充分发掘黄河沿岸乡村地名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张王庄—黄河楼—小街湾—西纸坊古村落”暨“沿着黄河看滨城”的特色地名旅游路线,驱动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三是着力建构“地名+社会组织”的创新服务机制。依托入驻滨城区社会组织创享中心的社会组织,开展“红社益家”双服务系列主题活动,激活社会组织在地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滨城区已建起扶人公益、阳光社工、如北辰、白鹭公益、同心社工等20余支黄河地名志愿者队伍,先后有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黄河地名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黄河地名+社会组织”新模式,固化黄河地名公益活动,开展黄河地名故事宣讲、地名文化传播、《地名管理条例》宣传等活动50余场,让黄河地名文化真正融入群众生活,在全区形成倾听地名故事、传承地名文化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