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希城,滨城区第五中学小学部教师,其班级管理经验在《班主任之友》《中国教师报》等刊物发表,并出版个人专著《班级管理中的“经济学”》。近年来,他荣获重庆市“支教先进个人”,滨州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滨城区优秀教师、名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千里支教,为重庆奉节大山深处的10余所农村学校“传经送宝”
2019年9月,田希城积极响应“东西扶贫协作”号召,远赴千里之外的重庆奉节开启支教工作。
刚到那时,田希城对当地潮湿的环境、辛辣的饮食极为不适,出现了腹泻、失眠等症状,并持续多日。奉节地处山区,多的是环山路,十分陡峭,崎岖不平,尤其遇到雨天,车辆无法正常行驶。田希城和同事下乡途中,就曾两次遇险:一次因道路狭窄,车子的一个轮胎滑到了山沟里;另一次,则是遇到暴雨,眼瞅着山上的碎石往下滚落,车子轧到了滚落的碎石导致爆胎,他们冒着危险,在雨中更换完轮胎后,继续前进。
就是在如此环境中,田希城和同事们穿梭于奉节的一座座大山中,先后下沉到青莲小学、公平小学、龙桥小学、九盘小学、安坪小学等10余所大山深处的农村学校,与当地教师一起备课、交流、研讨。
支教一年里,田希城听评课数十节,作报告6场。每到一地,他都会结合具体课例为当地老师们开展统编教材培训,指导老师们更新观念,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将滨州语文教学的一些好理念传授给他们。
奉节县教师进修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程琳钦这样评价田希城:“他支教工作认真、勤恳,帮助我们转变了教学观念,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了乡村。”
创办班级作文周报,开展多样活动,让作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田希城不畏艰难,积极进行语文教改探索。
为了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田希城每天都会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们把当天发生的好玩的、有趣的事写下来。每周,他会指导学生把本周素材写成作文。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打破了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
在此基础上,田希城创办了班级作文周报。不管多忙,他每周一都会把学生发来的作文编辑成作文周报,然后师生一起读报、讲评。即使是寒暑假,他的学生也坚持一周一篇写作文,每周出报。即使在他支教期间,也没中断。
此外,田希城还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作文活动,如作文剧表演、班级吐槽大会等,让作文教学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每学期,他班里都有不少学生的作文发表在正式刊物上。同时,田希城所撰写的相关研究文章多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研究》等发表。
创办班级银行,把教室打造成学生生命成长的“磁场”
作为班主任,田希城始终把教室看作学生生命成长的“磁场”。
为此,田希城创办了班级银行,以“班币”作为抓手,激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设置各种劳动岗位,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在他的班里,班委不再是少数优等生的职位,而是让每位学生轮流当。不管是能力强还是能力差,同学们都有机会站在教室中央,这充分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学生利用挣得的“班币”,参与拍卖会、跳蚤市场、小王子剧场、月末影院等活动,又极大丰富了课余生活。
与此同时,田希城还针对班级管理中的共性问题,每天利用下班后的30分钟进行记录、分析,绞尽脑汁地想解决办法。自己想不出来,就向身边的同事请教,买教育类书籍、报刊来学习,甚至从生活中找灵感。经过不断积累,他管理班级的点子越来越多,处理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巧妙。
正因此,田希城的班级管理经验在《班主任之友》《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并出版了个人专著《班级管理中的“经济学”》。他在即将出版的《班级管理中的“十大效应”》一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从参加工作起,我就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更不想用昨天来重复今天,最起码得做出点名堂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交代,于是我把自己的班级当作试验田。从讲座或者书籍中,学到了什么好的管理措施、好的教学策略,就在教室里实践;头脑中产生了什么好的想法、好的思考,就在教室里探索……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了,我把它写下来;失败了,我也把它写下来。我的教室我管理,我就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教室里这样折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