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实业之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向新而行“新优势”跨越发展“新引擎”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伟伟通讯员庞丹 徐万里 杨萌
  编者按:滨州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矢志建设“实业创新、产教融合”双型城市。近年来,我市在推动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既有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不断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瞄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加速聚集、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强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如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晋级“千亿级”,滨州“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已成功进阶为“六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为全面展示滨州产业发展实力以及在全国甚至世界重要影响力,深度反映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的坚实步履,今日起,本报推出聚焦“实业之城·六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逐光前行,赋能未来。8月23日,在沾化区滨海镇第一道防潮堤以北,总投资43.5亿元的华能沾化新能源有限公司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在2023年秋季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隆重举行开工仪式。
  该项目是滨州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的一个代表项目。该项目以“三型”(基地型、清洁型、互补型)、“三化”(集约化、数字化、标准化)绿色能源开发为依托,采用“上光下渔”联产发展模式,打造集清洁绿色能源、滩涂精细养殖、浓缩海水提溴、养殖尾水制盐、盐化工制氢、制盐老卤复晒于一体的循环产业链,实现海水“一水多用”多产融合叠加。
  近年来,滨州市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瞄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加速聚集、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构筑起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项目为王聚势启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作为黄河流域的工业大市,滨州聚焦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等突出问题,以打造黄河流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城市为目标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发挥资源优势,坚定改革思维,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向光而生、御风而行”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改革新路。
  滨州市千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和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乘势疾进,2020年至2023年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及发电量连续两年均居山东前列,每年可生产各种风电铸件30万吨、结构件3000套,产能居全国前列,市场占有率列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我市新能源产业跑出了“加速度”,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塑成经济发展新优势。
  滨州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获批“十四五”开发总规模860万千瓦(光伏发电620万千瓦、风电240万千瓦),列基地3市第1位。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宏烨沾化2G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北海100MW/200MWh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大唐鲁北100MW/200MWh储能电站项目),3个项目建成投运(阳信明控新能源阳信一期5万千瓦风电项目、神华新能源无棣秦口河5.5万千瓦风电项目、山东巨电年产10亿安时PACK基地项目),5个国家级整县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县累计建成并网122.7万千瓦。
  6月29日,我市组织举办了2023中国(滨州)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翘楚、专家学者、商界精英相聚滨州,共同探讨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共享“滨州机遇”。开幕大会上,42个投资项目签约,总投资1267.04亿元。
  总投资1267.04亿元的42个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缘何能落地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介绍,在滨州,可以感受“海韵河秀”,“高品质”的城市环境赋能企业发展的“高质量”;可以赢得“风光无限”,创造无尽可能;可以实现“化茧成蝶”,焕发崭新风貌;可以竞逐“氢能赛道”,展现最美风采;可以成就“你我梦想”,在产业发展大潮中抢占制高点、开创新未来。 (下转第三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