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邹平市黛溪小学孙英华:
三十余载初心不改 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马艺婷

  孙英华,邹平市黛溪小学教师,邹平市第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她先后荣获滨州市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个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教学工作先进个人,邹平市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以及邹平市两个文明建设嘉奖奖励、三等功等荣誉。
  扎根山区教育一线二十多年,为城乡接合部的孩子们倾情服务
  从1992年踏上讲台那刻起,孙英华就深深地爱上了乡村教育和农村娃。在31年的粉笔灰中,她始终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
  刚上班时,孙英华的家距离学校有十几里,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自行车只能推着走,没走几步车轮里就塞满了泥巴。孙英华只能拿着一根树枝,边走边清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时,她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害怕得走几步就回头看看,到家才发现吓出了一身冷汗。
  即便条件如此艰苦,即便面临多次调动的机会,但看到山区孩子纯真的笑脸、渴求知识的双眼,孙英华还是决心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就这样,她把二十多年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无怨无悔。
  黛溪小学建成投用后,孙英华担任学籍管理员。由于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生源复杂,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来自黛溪街道的26个自然村,三分之一来自街道辖区的大中小型企业,还有三分之一属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民族,另外还有一些单亲家庭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儿童。不管是哪位学生,孙英华都尽心尽力给予热心帮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界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界人大代表,孙英华始终牢记代表使命,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多年来,她提出的“切实解决大班额问题”“切实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关于合理布局全市学校的建议”等提案被有关部门采纳,予以实施。
  以前,邹平大集就在黛溪小学门口主路上。邹平大集历史悠久,农历逢三、八开集,十分热闹。随着时代发展,私家车越来越多,每逢大集,大小车辆的拥堵、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都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和上下学安全。另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王英华提出搬迁邹平大集的建议。
  对于王英华提出的建议,黛溪街道高度重视,对邹平大集进行了迁址研究、部署、实施,将其迁移到了南关农贸市场和东关农贸市场。如今,黛溪小学周边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而且有效保证了学生的出行安全,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得安静。
  孙英华说,做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除了要有较强的履职能力,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到基层,用责任、敬业和担当赢得选民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孙英华热爱语文教学,始终以严谨与执着的态度开展教学研究。从教以来,她扎根课堂,围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许多有效的科研探索。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摇篮。
  面对青年教师,孙英华坚持做好传帮带,沉稳耐心帮助他们提升业务素养,打造高质量课堂。她经常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教改政策,仔细研读学科课程标准,深入剖析学生核心素养,探索教改内容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她注重打破学科壁垒,不将育人局限在教室里,不将教学拘泥于课堂中,甚至把课堂搬到校外;致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体,实现了课程个性化、班本化、级部化的科学有效实施。
  在31年的风风雨雨中,孙英华的教学故事里有泪有笑,有辛酸有甘甜,有欣慰有委屈。班级的孩子换了一批又一批,孙英华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唯一不变的,是她始终践行着自己曾经的誓言:“光大行知思想,学习斯霞品格”。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