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今年到现在已达5.4亿元,预计全年可突破9亿元。去年人均销售收入为180多万元,今年可超过300万元。”说起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位于山东青州的山东威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其民不禁嘴角上扬。
据介绍,这家民企成立以来一直围绕挖掘装载机做文章,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市场口碑,最近几年业绩每年翻倍增长。他们加大投资力度,8万平方米的新生产车间将于年底投入使用,淘汰老的设备,换上新设备、新工艺。
投资蓄力后劲足。记者在山东多家民营企业感受到加码投资的意愿,有民企负责人表示,对行业有没有信心,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很大程度体现在敢不敢、肯不肯持续不断加大投资。
“我们计划投资2000万元到3000万元,新上一条冷冻面食生产线,主打精深加工和高端预制菜。”在山东鲁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副总经理云树杰指着满负荷生产的预制菜生产线对记者说,“我们的预制菜涵盖禽肉、面食、冷冻果蔬等六大系列,共1000多个品种。”云树杰说,国内预制菜市场方兴未艾,上半年集团整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
山东民营经济不断展现发展韧性与活力。据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徐闻介绍,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记民营经济经营主体102.9万户,总数达到1419.6万户,同比增长6.9%;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个百分点。
行走在齐鲁大地,处处可见民企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山东埃尔派粉体科技有限公司4个车间都很忙碌,随着新厂区投产,员工数量翻番,销售收入有望从去年5亿元增长到今年10亿元;山东七维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水性工业涂料迎来市场爆发,天天被客户催着发货;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钢帘线实现满产满销,库存为近三年最低水平……
逆势增长、承压前行,企业靠什么?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受访企业家无不提及“创新”二字。山东金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用34年时间,从一家乡镇农机修理厂蜕变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副总经理王汝成说,虽然守着农机业务也能过日子,但技术水平不高长久不了。2002年,省里推荐了一项反应烧结碳化硅技术,他们觉得很有前景就开始推动产业化。
但创新不会一蹴而就。“干了一年半没出来合格产品,有的技术人员失去信心退出了,我们去国外学习一个多月,回来一直耗在实验室不出门,不断改进技术和工艺。”王汝成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碳化硅产品问世后迅速打开市场,近几年公司发展驶上快车道,去年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今年将达到15亿元。
记者采访发现,近几年来不少民营企业始终保持高额研发投入,有力推动技术创新。山东省工商联等单位日前发布的《2023山东民营企业100强分析报告》显示,山东100强民营企业平均投入研发费用8.43亿元,研发强度达到1.61%,为2017年以来最高水平。
好技术不愁没产品,好产品不愁没市场。“对传统产业来说,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寿光市工信局局长张宏雨认为,在低端产品市场趋于饱和的同时,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走进寿光市鲁丽木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定向结构板项目车间,公司负责人薛明亮对他们的OSB板材侃侃而谈,这种用木材下脚料就可以生产的高端板材无醛、阻燃、防霉、抗菌,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
这个起家于木材加工作坊的企业一改机器轰鸣、粉尘飞扬的传统生产方式,斥巨资改造生产线,把原木加工成高端板材,再到家具,整个过程全部智能化。薛明亮说:“今年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下半年或将大幅超越去年同期。”
不转型升级就会面临市场淘汰,已经成为企业共识。近年来,山东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推动转型升级,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上半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9296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2%。记者到访的企业普遍表示,技改改出了竞争力,转型转出了大效益。(新华社济南8月8日电记者陈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