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沾化区落实“1234”工作思路,持续实施“双增双提”工程,新增冬枣大棚3万亩,改良品种2万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沾化冬枣”金牌产业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宋静涵王健实习生王佳鑫报道)7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沾化区专场,邀请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沾化区乡村振兴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冬枣产业为引领,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沾化样板”
  近年来,沾化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沾化冬枣产业,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品种改良、示范园打造、品牌创建、链条延伸等各项重点工作,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沾化样板”。
  产业发展更加兴旺。大力实施“双增双提”工程,构建“1+3+10+N”发展新格局,投入资金5.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新增设施栽培5.7万亩,改良“沾冬2号”3.3万亩,带动冬枣产业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22年沾化冬枣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枣农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实现了产业增效,枣农增收。
  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强化科技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养,特殊人才利用,引进科技研发团队5个,引进刘孟军、周广芳等枣类高层次专家人才14人,培育本土种植能手1284人,开发“枣福”公益岗360个,集聚了各类人才,激发了产业活力,推动了乡村人才振兴。
  文旅融合更加突出。深入挖掘冬枣文化特色资源,开展冬枣诗歌、书画、摄影等系列创作评选活动,注重枣木雕刻等山东手造产品传承,举办枣花节、冬枣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国家4A级景区——滨州市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新建美食餐饮区、休闲垂钓区、网红直播区等多个休闲娱乐场所,带动周边枣农增收。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高效推进以农业防控、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控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冬枣绿色防控实施面积26.5万亩,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4.5%,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8.2%,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产业转型向绿而行”的良好局面。
  组织基础更加坚实。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党支部领办冬枣合作社126家,流转土地3.1万亩,惠及枣农5万人,枣农收入同比增长约30%,村集体增收5万元,全区10万元以上村达到60%以上,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凝聚力“双提升”。
  落实“1234”工作思路,赋能沾化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会介绍,今年沾化区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按照“1234”工作思路,即以打造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依托生产、经营两个主体,聚焦品种、设施、标准三项重点,以生态、数字、品牌、电商四个要素赋能沾化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具体将从四个方面实施:
  实施“双增双提”强基础。持续实施“双增双提”工程,新增冬枣大棚3万亩,改良品种2万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每个乡镇(街道)建设冬枣数字农业示范园1处,创新驱动冬枣产业数字化转型;广泛收集全国枣类资源,建设“枣种质资源库”,对组培室提档升级,开展离体种质资源保存,为推动沾化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种业根基。
  强化生产管理提品质。扎实开展技术培训。通过专家教、枣农讲、线上推等方式,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培训,切实转变枣农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线下开展冬枣技术培训100场,线上推送技术指导20篇。全力破解发展难题。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人才,结合本地技术人员共同研究破解冬枣“卡脖子”技术难题。建设特色化示范园。按照“新品种改良、新模式栽培、新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在全区建设10处科研示范基地,进行品种改良、树形改造、绿色防控、肥力提升等方向的对比试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种植模式,引领产业现代化发展。
  聚焦经营方式促转型。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持续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并引导合作社实行“五统一、一自主”的管理机制,即由党支部合作社组织统一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枣农按照标准化指导自主种植,实现村集体和枣农“双增收”。强化品牌宣传。以冬枣为主题,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提升城市形象,扩大沾化冬枣知名度;依托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聘请专业品牌宣传团队,制订品牌宣传方案;赴重点城市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创新销售方式。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继续做好冬枣出口文章,在出口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海外市场基础上,力争突破欧盟、日韩等境外市场。强化电商培训,深入发掘和培养电商人才,利用“网红经济”推动直播带货产业发展,拓展电商销售渠道,2023年电商销售占比达60%以上。
  优化产业链条蓄后劲。重点引进冬枣深加工、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项目,提高产业附加值。继续培育尚亿食品、鸿腾食品等加工企业,2023年,消化非商品果5000吨,为枣农提供兜底服务保障。引导冬枣加工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冬枣加工产品研发,年内创新研发冬枣加工产品3种,增加产业附加值,激活产业发展活力。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