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讲好“黄河故事 弘扬红色文化黄河文化
——渤海区党组织领导人民治黄忆旧
  张文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将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作为战略定位之一,提出“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黄河流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建设厚植家国情怀、传承道德观念、各民族同根共有的精神家园”。
  黄河安澜、海晏河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千年梦想。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山东渤海解放区,就留下了一段党领导人民开展治黄斗争的佳话,开启了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纪元。回顾这段历史,对我们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弘扬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在回望历史中珍惜美好生活、增强奋进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黄河归故之争
  1938年6月,为了阻滞日军的西进,蒋介石下令扒决了郑州北侧花园口黄河大堤。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准备堵复花园口,让黄河水流归故道。国民党当局的这一决定,表面上是为解除豫皖苏黄泛区人民的灾难,实质上是要“以水代兵”,淹没和分割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配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进攻。到1946年,黄河已经南流近8年,故道所经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沿岸旧堤防经战争破坏和风雨侵蚀已残破不堪,河床内土地大部被垦为农田,有60万人居住耕作其中,不先行复堤并迁移居民而引黄归故,必将造成新的黄泛灾难。
  当国民党政府准备实施黄河复道的消息从国民党中央社广播后,首先引起了黄河故道入海口处的渤海区人民的特别关注。渤海区参议会、行政公署、各救总会代表全区近千万人民,驰电国民政府蒋介石,罄诉不移黄河理由,要求停止北移黄河故道;并于当年1月31日联合召开防备水患的紧急会议,临时成立修治黄河委员会,进行黄河归故准备工作。3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事先未与解放区洽商的情况下,于花园口破土动工,正式进行堵口工程。中共中央随即发表声明,为了解除豫皖苏黄泛区人民的灾难,同意黄河回归故道,但决不同意国民党政府在下游未复堤即先堵口的行动,因为这样势必给沿黄故道区域的人民带来黄泛灾难。为此,解放区一方面向群众及时宣布黄河归故的消息,成立治黄机构,准备复堤;一方面抗议国民党政府贸然堵口做法,申明了先复堤后堵口的主张。当时斗争的关键是争取时间,推迟堵口,加紧复堤,避免解放区遭受水害。
  迫于社会各界正义舆论的压力,4月7日,国民党政府黄委会代表同中共代表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代表在河南开封商谈堵口复堤问题,初步达成《开封协议》。嗣后,又就复堤、浚河、堵口、河床内村庄救济、施工机构、交通等具体问题达成《菏泽协议》。
  协议一签订,解放区就准备制定具体计划。4月15日,渤海区行署发布训令,指出黄河归故势在必行,若不早为堤防,可能被其灾害;要求军民齐动员,迅速开展复堤自救,修复沿黄码头和渡河船只,做好黄河横渡准备。
  但是,在协议签订后的第二天,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继续发布“黄河堵口复堤决定二个月同时完成”的消息,有意撕毁《菏泽协议》,不顾黄河下游人民的死活,提前堵口引黄归故,以配合蒋军发动内战。渤海区党政军民及时揭露国民党当局这种背信弃义的罪恶行径,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反对国民党政府无理破坏《菏泽协议》。
  为彻底贯彻菏泽协议,5月18日,周恩来率冀鲁豫解放区代表与国民党政府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薛笃弼进行谈判,达成《南京协议》,规定下游急需复堤工程包括险工及局部整理河槽必须尽先完成,争取6月5日开工;下游河道以内居民迁移救济问题,从速核定办理;堵口工程继续进行,以不使下游发生水害为原则。
  为执行《南京协议》,渤海区行署及时成立河务局(亦称山东河务局,驻蒲台县城,由山东省民主政府和渤海区行署双重领导),沿黄各县成立治河办事处;成立渤海区修治黄河工程总指挥部,下设西段、中段、东段指挥部及沿河各县指挥部,负责民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领导群众完成治黄任务;成立黄河改故损失调查委员会,负责沿河居民损失调查及救济工作;对修河工程进行实地查勘,绘制修工图表。
  自5月27日起,全区克服粮食、木材、资金、技术等严重缺乏和正值麦收农忙季节,劳动力十分紧张等困难,相继动员组织沿黄19个县20余万民工上堤,开始了大规模的复堤工程。沿河各县凡在18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子,均有受调修治河工的义务;沿黄群众对修险所需砖、石、秫秸等料物,尽其所有运交政府,争取早日完成复堤工程。为与敌人破坏作斗争,沿黄河各县均建立河防大队,武装保卫黄河复堤。至6月中旬,修补河堤残缺、填塞壤沟兽穴的初步工程大体完成。至7月下旬,全区完成土方416.4万立方米,第一期复堤工程大部完成,故道大堤得到初步恢复。
  而国民党政府根本没有打算执行《南京协议》,蒋介石集团下令在花园口积极进行抛石堵口,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于6月21日完成了工地大桥的全部打桩工程。但因黄河水突然上涨,国民党政府汛前堵口的计划被迫中止。10月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复工。1947年3月8日,开始向故道放水,3月15日封口大坝完成合龙,黄河水全部向解放区内故道流去。
  奋力治黄抢险
  重归豫鲁黄河故道的滚滚浊流,于1947年3月21日流入渤海区济阳县境,流经杨忠、惠民、齐东、青城、滨县、蒲台、利津,至24日由垦利县入海。5天内涨水4米以上,全区堤防吃紧,多处险工告急。此时正值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时期,他们妄图利用黄河天险阻隔,压迫华东野战军至胶东狭窄地区加以消灭。国民党军竟用炮火和飞机轰炸渤海区黄河堤坝,企图制造新的黄泛区。渤海区黄河两岸居民日夜冒着炮火和飞机轰炸的威胁抢修河堤,但仍然防不胜防,全区17万亩土地及麦田被黄河水淹没,损失财物不可数计。
  渤海区民主政府紧急指示各县河工队、河防队立即上堤抢险,看守险工,并号召沿河人民积极抢险复堤,献石献料,自救自卫。此后不久,黄河进入桃汛期,河水上涨,4月14日洪峰已到花园口。渤海区修治黄河工程总指挥部与河务局要求各县成立防汛指挥部,星夜抢修加高险工堤坝,准备足够修险抢险物料,按工情需要酌增常备民工,加强通讯联络,迁移河道居民。4月29日,渤海区行署与山东河务局在北镇联合召开沿河县长及办事处副主任会议,确定工程计划以修险为主、修堤为副。鉴于修工备料任务繁重,决定沿河11县以治黄为主、支前为副,地委成立支前治黄委员会,统一调剂配备人力,沿河县成立治黄委员会,以统一人力物力。
  会后,渤海区结合“人人立功、事事立功”运动,进一步掀起了治黄立功运动。自济阳至垦利沿河11县和靠近黄河的博兴、广饶、沾化、无棣、阳信、惠民、齐河、临邑、商河、禹城、平北等11县市,共计22个县市,在各地党政军民主要干部领导下,10万余修治黄河的民工和10余万承担运送料物任务的男女老幼,一齐投入治黄,历时1个多月,至6月26日大部完成二期治黄计划。这次治黄完成土方201万立方米,运送3.9万公方砖石、217万公斤秸料。
  7月,黄河进入汛期。沿河两岸2.5公里至5公里以内各村庄,16岁至55岁男子一律编入防汛队,平日轮流驻堤护防,遇险立即集合抢修;各办事处所有干部、民工一律住在工地,不得擅离,随时监视水情工情变化,遇有变化立即组织抢修整理。黄河归故后第一个汛期多次涨水,黄河滩区100余村、25万亩良田被淹,房屋倒塌2万余间。渤海区堤防有43处险工因9年脱河,埽坝多已残破腐败,遇水相继出险。当时抢险料物极端缺乏,又加国民党军队和飞机乘机袭击抢险员工,破坏河防工程及料物,共炸死治黄员工205人、炸伤100余人,炸死和抢走牲畜200余头,炸沉运料船44只、炸毁运料车49辆,炸坏堤防数处及抢险物料、粮食等。
  在这紧要关头,渤海区党委、行署及沿河各县党政军民全力以赴,进行了紧张的抢险。大马家险工抢险达1月之久,先后有15段埽坝吊蛰入水,大堤坍去大半,600多名抢险员工冒着敌机扫射,昼夜抢修,抛枕厢护大堤,终于转危为安。道旭渡口是华东局等领导机关和部队北撤渤海区的重要渡口之一。当道旭渡口两侧险工发生塌方时,渤海区四地委组织1000多名民工昼夜抢险,终于战胜塌方,保证了道旭渡口的正常摆渡。
  与此同时,还有鲁南、鲁中区党委所属部分机关,野战军兵站、医院、工厂、学校,还有大批伤病员、残废军人、干部家属和随军民工,苏北、淮北部分人员等众多人员,亦由利津小街子渡口、惠民清河镇渡口北渡黄河,转至渤海区黄河以北地区安置休整。渤海区紧急调动力量,征集、调用、赶制船只,保证了40多万军民及大批物资顺利过河。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率部于清河镇渡口过黄河安全到达惠民城,并称这次转移为“携万民过河”。
  在这次接待、安置外来军民工作中,渤海区广大群众充分发扬了自我牺牲精神,把拥军支前看作是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表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渤海区党政领导机关精心组织,发动群众,在完成繁重的支前任务的同时,集中全区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保障供给,充分发挥了渤海区作为华东战场可靠大后方的积极作用。
  伏汛期间,国民党军队曾一度侵占黄河南岸,先后达42天。国民党政府不但破坏《南京协议》,对渤海解放区内黄河复堤工程百般阻扰,还抢劫解放区复堤、抢险料物和工程粮,袭击捕杀威胁治河民工,在黄河大堤上挖工事,破坏解放区的复堤和移民工作。广大河工冒着生命危险与敌周旋,晚上施工抢险,发现敌情,放灯为号,迅速隐蔽;趁敌人昼来夜去之机突击抢险;留守险工坚持抢护。渤海区党政军民团结战斗,抢救了多处险情,保住了黄河大堤安全,夺取了防汛斗争的胜利。10月下旬,黄河汛期安全度过,历时一年半的黄河复堤修险工程胜利结束。年底,山东省河务局隆重举行了黄河安澜庆功大会,为各级治黄功臣举行了隆重的授奖式。
  渤海区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面全力支援自卫战争,一面积极开展治黄斗争,在300公里河堤与43处险工上,每天均有10万到20万的员工、民工抢险复堤。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动用人工371.9万个、土477.5万立方米、石头7.2万立方米、秸料735.6万公斤、木桩4.5万根、麻绳1万余条,动员大小车无法计数,物料总值30余亿元(旧币)。同时,想方设法粉碎了蒋机蒋特的袭扰破坏,夜以继日地拼死抢修,终于战胜了黄河水,战胜了蒋介石水淹解放区的阴谋,保证了全区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渤海解放区,使渤海区在解放战争中成为整个华东区的战略后方,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渤海区治黄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人民力量的无比伟大,在伟大的人民面前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讲好“黄河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将其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滨州是山东省重要的沿黄城市之一,黄河穿境90多公里,千百年来孕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同时,滨州地处原渤海区的中心区,作为革命老区,光荣地继承了渤海革命传统,在治黄兴黄大业中矢志奋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进行了长期奋斗。
  时移世易,斗转星移。7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界各层面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按照“除害兴利”的方针,对辖区黄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开发,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先后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进入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已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时代价值。我们要立足本职,深入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丰富资源,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启迪和治理观念,努力讲好“黄河故事”,尤其是讲好滨州人民治理黄河、兴利除害的故事,讲好滨州人民保护黄河、开发利用的故事,讲好滨州人民融入黄河、赓续文脉的故事,引导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聚焦品质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实担当之行,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上干出“走在前”的担当,干出“开新局”的样子。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