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一)
  这样的使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这样的担当铭刻定力、远见和卓识——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2023年6月,中国历史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者和示范者。
  立足日新月异的现在,从北京冬奥盛会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到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再到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绽放新韵……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今天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迈向光明宏大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眺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
  (二)
  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梦想为帆,用奋斗作桨。新时代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前进动力更加强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新时代文化建设成就非凡、文化自信夯基铸魂。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再到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代表大会……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正本清源中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从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激浊扬清、固本培元的重大举措,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席话,令人感慨万千。“平视世界”的自信,源自新时代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源自世界潮流浩荡向前的“时与势”,也源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当《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流浪地球》这些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海内外热播;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当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立,奋斗精神更加昂扬。
  难以忘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久久回荡;难以忘记,“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现场热烈庄重,“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成为时代强音;难以忘记,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精彩呈现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迎客松、折柳寄情、雪花主题歌,“中国式浪漫”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珍贵文物“活起来”,让经典古籍“火起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强调“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文化,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革命文物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价值持续彰显;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时光定格东方大国的奋进雄姿,更彰显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奋发昂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和滋养中,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一道拼、一道干、一道奋斗,党和人民的奋斗精神,贯穿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脱贫攻坚战中,激扬在“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雄心壮志里,挥洒在“人生能有几回搏”的体育赛场上,镌刻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丰碑上。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强,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这是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2023年的春天,北京故宫游人如织、上海黄浦江轮船穿梭、武汉“光谷”创新提速、广交会参展企业数量再创新高,拨开三年多疫情阴霾,神州大地焕发出新的旺盛生机。回顾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三年多抗疫何其艰苦卓绝,大战大考何其惊心动魄!从“爱人利物之谓仁”的生命救援,到“青山一道同云雨”的守望相助,正是14亿多中国人民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
  (下转第六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