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全链条发力 全周期服务
全市法院“既做护航员,又当店小二”,以高质量司法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罗军通讯员尹晓宁郑梦幻
  今年以来,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出台了《“法智护航助企圆梦”十五条措施》,明确了工作重点。全市法院立足职能,“既做护航员,又当店小二”,在诉讼、执行等方面全链条持续发力,服务企业全周期发展,以高质量司法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算细“成本账”,“滨周到诉办好”有效压减企业时间和信用成本
  滨州法院致力于建设快捷便利的诉讼环境,优化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案件标识分流,畅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路径,积极扩大诉源治理机制在化解涉企纠纷上的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高效的司法服务。
  针对企业反映较多的“案件办理时限较长,程序流转过于繁琐”的问题,滨州法院提出“实质性推进民事诉讼繁简分流,在立案阶段即细化案件识别标准”“提升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一年以上长期未结案件实行台账管理专项督办”,并大幅度压缩司法委托鉴定评估时限,有效节约了企业的涉诉成本。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全市法院不断加大涉企纠纷诉前调解工作力度——
  在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全市法院入驻法智护航中心,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立案、调解、开庭的一站式服务。
  滨州中院指导滨州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和律师事务所联合成立商事调解中心,开展金融纠纷的诉前调解工作,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依当事人申请作出司法确认,为企业减省纠纷解决费用近六成。
  今年以来,滨城区法院向商事调解中心推送案件103件,接收司法确认申请22件。
  邹平市法院创新“赋强公证”金融解纷模式,让企业通过分期偿还缓解流动性资金压力。同时,不进入诉讼程序,避免了企业因涉诉导致的信用损失。自2021年6月份实行“赋强公证”以来,邹平市法院成功化解金融纠纷200余件,涉及金额5000余万元,金融纠纷收案同比下降39.1%。
  打好“提前量”,“凤栖梧”破产审判竭力挽救困境企业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嘉鼎祥公司引入战略投资1.6亿元,实现了对拆迁群众的妥善安置及房屋交付,盘活资产3.28亿元,有效避免了优质资源的闲置浪费。
  嘉鼎祥公司能看到重生希望,得益于滨州法院破产审判方向和措施的调整。
  针对企业遭遇的发展难题,滨州法院调整破产审判方向,从“帮助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到“鼓励有发展前景企业重整自救”再到“开展困境企业诉前挽救”,不断丰富“凤栖梧”破产审判品牌内涵。
  “滨州凤栖梧重整投融资平台”全网发布困境企业优势资产信息,打通本地企业融资和外地资本投资的双向盲区,为困境企业融资“雪中送炭”。
  “凤栖梧”平台下,滨州中院联合九部门建立破产管理人信息“一键式查询”平台,破产管理人查询企业不动产、税务、社保等信息,由原来的45天缩短为1个工作日。
  全市法院还推出了一系列助企利企工作措施——
  与工商联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为940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实际解决法律问题1360个,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滨州中院出台《预重整案件操作指引》,推动利益主体自主谈判,有效提高重整成功率。目前,多家公司正在适用预重整开展诉讼前磋商工作;
  与市工商联、市破产管理人协会签订《关于建立困境企业司法挽救诉前合作机制的意见》,成立了全国首家困境企业司法挽救分诊室,为多家困境企业开展“诉前诊治”工作。
  筑牢“诚信基石”,“滨锋52”帮助企业兑现更多真金白银
  阳信某燃化公司申请执行某能源公司一案,涉案标的额高达2.5亿元。滨州中院执行法官深入了解被执行人公司发展状况、经营需求,积极促成双方和解,在分期支付部分现金外,被执行人生产的干气、蒸汽提供给申请执行人作为原料抵顶部分债务,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并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诚信是企业立身之本。2023年起,全市法院进一步升级“滨锋52”执行品牌,启动了善意文明“逐光”行动,聚焦“暖企”“筑信”等工作重点,统筹申请执行人胜诉权益和被执行企业生存发展需求,精准适用执行措施,实现执行效益最大化。
  让“诚实而不幸”的人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全市法院坚持“执行一件案件、拯救一个企业、促进一方发展”的理念,优先采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小的执行措施,对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存在资金困难的企业,预留必要的流动资金和往来账户,或者依法采取分期执行、执行和解等方式方法,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执行行为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
  2022年以来,全市法院组织开展“滨锋52”涉中小微企业专项执行行动305次,兑现胜诉企业权益12.25亿元。
  为帮助失信企业改善信用状况,滨州法院对1493家列入失信名单的企业进行排查摸底,全市法院探索纳失预警、纳失宽限期、信用修复证明等机制,给困难企业“喘口气”的机会,引导企业从“要我履行”变为“我要履行”。
  为进一步推进善意执行工作,滨州中院还将出台《关于企业信用修复有关事项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对已经履行生效判决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执行法院在3个工作日内主动屏蔽失信信息并向征信部门推送,或向被执行人出具书面信用修复证明。
  “企业信用修复是一个庞大工程,我们也在探索建立联动修复机制,帮助公司解决重新开立基本户、税务登记变更等现实问题。”滨州中院执行一庭庭长张发荣说。
  “‘守一堂’司法保护工程”助力滨州“非遗”产业活下去、火起来
  “虽然滨州民间剪纸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大家还总是认为剪纸是不值钱的民间手艺,原创作品被肆意侵权的情况比比皆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滨州民间剪纸传承人蔺飞飞不无忧虑。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据统计,除了民间剪纸,滨州还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0项、省级52项、市级186项,它们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为了守住滨州指尖上的功夫、舌尖上的味道、心尖上的念想,滨州法院启动了“‘守一堂’非遗手造司法保护工程”,在依法审理涉滨州非遗手造类知识产权案件的同时,积极延伸司法服务,以能动司法提升全域非遗保护。
  全市法院针对涉及滨州剪纸、地方名吃、民俗等历史文化保护类案件,开辟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
  2022年,滨州中院审理了“流钟锅子饼”商标权纠纷案,通过审判传递了“合理使用商标中的地名标识,不构成侵权”的法律态度,保护了滨州舌尖上的味道。
  滨州中院联合市工商联成立了“法商+”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站,开设法律培训课程,针对具体行业和门类,出具法律意见书,鼓励各个门类的传承人集合力量成立商会,运用版权登记、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定等多种方式,加强“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非遗”产品开发,发展“非遗”特色经济。
  “除了民间剪纸,我们也在跟多个门类的‘非遗’传承人接触,深入了解‘非遗’传承面临的法律难题。”滨州中院民三庭庭长郑乃群说,我们将加大探索力度,搭建联动机制,提升服务品质,为滨州的“非遗”手造产业活下去、火起来贡献司法力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