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小学生用镜头记录家乡美
滨城区逸夫小学以摄影为媒,链条式探索“摄影+”跨学科教育体系,成果丰硕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郭向春通讯员孙洪
  快门一按,瞬间变永恒。
  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后,摄影从一门奢侈艺术变成了每个人的日常习惯。那么,如何利用摄影教育,激发孩子们爱生活的热情,实现跨学科成长呢?滨城区逸夫小学给了我们答案。
  在滨城区逸夫小学,摄影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它起源于2004年的摄影兴趣小组,又历经了摄影社团、摄影校本课程等阶段。
  从一名教师的个人兴趣发端,到有专业追求的钻研,再到学校层面的总体规划,滨城区逸夫小学的摄影教育体系边思考边建设,如今该校的摄影课程已经普惠学生,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地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捕捉、思考滨州之美。
  起步早、钻研深、影响大的摄影课程成果丰硕
  2010年,滨城区逸夫小学的《摄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项目荣获山东省首届优秀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成果一等奖。2011年,该校教师孙洪首次在国内提出把摄影视觉元素纳入写作训练中,摄影日记、视觉作文等应运而生,其经验做法被中国青年网教育频道连载报道。2015年,孙洪收获“全国新教育实验2015年度卓越课”荣誉;当年11月,他还登上新教育国际论坛作交流发言,赢得掌声和好评。
  从很早之前,滨州日报就关注着逸夫小学的摄影课程。
  2012年寒假,滨州日报开设《寒假看民俗》栏目,记者与逸夫小学的摄影少年们一同寻觅滨州非遗之美。事后,还组织举办了《寒假看民俗》系列影像展,滨州电视台跟进制作了纪录片,受到村民、市民和文艺家的欢迎。
  回顾当时,针对年画、秧歌、灯笼、泥塑、拨灯、梆子等滨州文化题材的摄影,逸夫小学摄影团团员的眼光、技巧就颇有独到之处,而且能在细节中发现美的元素。譬如,在对惠民泥塑的摄影中,孩子们感慨:“上彩涂色就像是给光屁股的娃娃穿上新衣裳。这一排排的泥塑,跟兵马俑一样整齐。”当记者们习惯于俯拍整体场景时,孩子们往往选择仰拍或抓细节。特别是一些成年人习以为常的物件,在孩子们眼中却充满惊喜。比如,学生们对泥塑侍女花篮里的油灯很感兴趣,因为他们自小看惯了电灯,从未见过油灯。
  如今,作为逸夫小学“尚美课程体系”之一,起步早、钻研深、影响大的摄影课程成果丰硕。比如,为完善摄影课程体系,该校编辑了《学会用镜头感悟生活》《摄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与你相识——照相机》《奇妙的镜头》《魔幻快门和曝光控制》《让画面更精彩》六册教材,为摄影课程的优质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摄影为媒,链条式探索“摄影+”跨学科教育体系
  孙洪介绍,摄影是形象思维,文字是抽象思维,但之间的隔阂并不难打破。在小学阶段,以摄影为媒,让直观的画面与抽象的文字相碰撞,将产生几何级的裂变和张力。因而,聚焦通过摄影教育进行跨学科创意探索,逸夫小学相继开展了“摄影+德育”“摄影+习作”“摄影+故事”“摄影+电影”等链条式探索。
  具体来看,该校的摄影课堂有层次、有深度、有温度。针对不同学段、教学内容,有精准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其一,是摄影欣赏课——埋下美丽的种子。在低学段实施,教学步骤为“情境导入—目标说明—主题活动—展示分享—评价总结”。
  其二,摄影故事创意课——展开想象的翅膀。涵盖整个小学学段。为打破学生思维定式,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学校设计了单图故事创意、组图故事创意、趣味组图故事创意等形式。
  其三,摄影与习作课——影像与文字的美丽相遇。教学步骤为“摄影实践—构思故事—多图组合蒙太奇—编辑美化—展示评价”。其中,面向低学段的内容是《摄影与说话》《摄影与写话》,面向中学段的内容为《摄影日记》,面向高学段的内容为《摄影与习作》。
  其四,摄影实践课——情随镜动,镜随情生。采用“行走课堂”的模式,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生活,让他们能够在普通中发现不普通,带着情感看世界。
  为拓展摄影资源配置,逸夫小学将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了一系列校外摄影教学采风基地。其中,地方文化类教学基地有市文化馆、市博物馆、黄河岸边、杜受田故居、孙子兵法城等;创新实践活动基地有省科技馆、市科技馆;此外,还有人文风光类教学基地。
  用镜头探寻家乡美,让“在知爱建”变鲜活
  近年来,逸夫小学充分依托摄影课程,不断优化摄影资源配置,持续将摄影文化融入文化建设中,在整个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摄影文化氛围。
  比如,校园内的“逸夫教育报”“摄影长廊”记录着校园生活的美好;先进的“摄影专用教室”、专业水准的摄影教师为教学提供坚实后盾;每周的“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摄影大赛将摄影文化传播给家长,进而影响家庭和社会。此外,逸夫小学还充分依托“逸夫教育联盟”,采用走教的形式,在联盟校积极推广摄影课程。
  如今,在抖音平台和今日头条,逸夫小学都开辟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交流分享主页。通过这些视频,天南海北的教育人、摄影师感悟到:通过摄影课程可以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带着情感看世界,表达镜头里的故事,最终能够提升孩子的整体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在这些交流作品中,您经常能发现:不少孩子的作品很有思想个性、思想深度!
  比如,逸夫小学学生孙艺诺的作品《理发》,是一幅记录秋天公路上两行树的照片,作者在照片下写道:“回老家的路上,恰巧遇见秋婆婆在给树姐姐、树哥哥理发。树哥哥们理了帅气的寸头,树姐姐们染了漂亮的黄头发,各站一排,真是一幅靓丽的风景画”;再如陈梓萱的作品《夜游“人间仙境”》,讲述了其夜游古村落的感受:“仲夏之夜,古村落五颜六色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就像神仙居住的地方一样,真是漂亮的‘人间仙境’啊!”
  可见,逸夫小学的摄影课程给孩子们装上了“摄影家”的眼睛、“想象家”的翅膀,练就了“小作家”的才能。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通过摄影课,学会了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美好,发现生活的美,发现滨州的美,继而加深了爱家乡的情感,让“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变得生动而鲜活。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