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托举天舟的滨州力量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童冠贤
  5月10日21时22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直冲云霄。几十分钟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打响了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战。在此次任务过程中,有一群滨州儿女,他们坚守海岛、仰望星空,为天舟任务保驾护航,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奉献。
  段帅军:指控中心的“大总管”
  “铜鼓岭一小时准备完毕。”调度里传来段帅军铿锵有力、字正腔圆的声音。当日,段帅军正在组织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参加实战任务,向上级汇报准备情况。
  段帅军,滨城区人,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计划部工作人员。2020年,段帅军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工作,他先后担任指控中心指挥显示系统岗位操作手、计划部工作人员。指控中心计划部主要负责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航天发射任务的组织指挥、统筹协调等工作,并实时保持对内外沟通。计划部工作人员需要熟知任务总体技术要求,牵头负责拟制中心体系文书,掌控任务进程及人员、装备、技战状态,科学制定任务计划,统筹安排任务进程,组织指控中心各岗位工作人员参加任务联试联调、全区合练和实战发射,是指控中心名副其实的“大总管”。
  航天发射测控任务中,主要依托固定设备实施测量控制,有时也需要机动设备实施测量控制。为提高应急机动测控能力,确保在执行机动测控任务时,人员、装备可以快速反应展开行动,指控中心党委计划执行一次应急机动测控任务。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到了段帅军身上,这是指控中心首次实施应急机动测量任务,没有模板、没有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这可愁坏了段帅军,从出发地到任务执行地,超过300公里的距离,机动测控设备从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运载设备的车辆能否机动这么远?驾驶员对道路也不熟悉,当地的情况怎么样?外界安全能不能得到保证?参加任务人员,在外面的衣食住行怎么保障?带着这些问题,段帅军带领人员先行探路。
  他先把机动的路径熟悉起来,并协调联系当地政府,请当地政府进行协助,提前安排保障处工作人员检查车辆,确保车辆能正常驾驶。他预设多个困难情境,周密制定方案,克服了首次开展机动测控任务存在的经验少、各方初次协调难等困难。任务过程中,参试人员精心组织、精细指挥、精准操作,克服了测控点场地环境不理想、通信线路故障等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机动测控任务,为中心执行后续机动测控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段帅军说:“文昌发射场指控中心承担发射任务初始段的测量控制工作,被誉为‘万里海天第一棒’,指控中心的航天工作者每逢执行任务,都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时刻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用圆满成功的战绩,捍卫航天人的忠诚和荣誉。”
  张瑞:甘做永不出鞘的“利剑”
  铜鼓岭测控点机房内,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安控系统负责人张瑞和组员在中心机房和设备基座两处来回穿梭,他们测试各项数据,认真比对参数指标,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张瑞,滨城区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张瑞来到文昌发射场指控中心工作,他是指控中心最初的一批建设者之一。最初,测控设备进场安装调试时,条件十分艰苦,指控中心的食堂也尚未建设完成,张瑞和同事们在临时搭起的遮阳棚里吃饭。因为施工项目多,空气中弥漫着很多沙尘,沙尘时常落入饭菜里,吃饭时,张瑞和同事们的嘴里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张瑞他们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退缩。他们组成党员突击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运设备、学原理、练操作、成能力,2014年底执行合练任务,2015年执行首次测控任务,2016年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2020年“嫦娥”奔月、“祝融”探火,2022年空间站建造完成,“天舟”货运成为常态。张瑞也从最初的毛头小伙,成长为安控系统负责人。
  安控系统岗位是火箭飞行状态判断和应急处置的关键岗位,在火箭升空后,如果出现故障或者偏离轨道,它会向火箭发射一道安控指令,让发生故障的火箭炸毁,避免对途径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为了确保设备性能良好,除了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他还需要跟踪测试。张瑞他们安装了多个靶标,再用设备进行跟踪训练,靶标需要挂到测控点旁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因为山体尚未开发,张瑞和组员每次只能带着镰刀开路上山,一来一回,道路泥泞,蚊虫叮咬,枝叶划伤,但这些困难,都不能阻止他们追逐成功的脚步。
  自从安控设备投入以来,设备状态指标时刻保持正常,安控设备从未使用。“作为执剑人,希望这把‘利剑’永远不会出鞘,但我们一定会随时做好准备,成为守护火箭飞行的最后一道保险。”张瑞坚定地说。
  孙亦林:任务成功背后的“保障力量”
  “配电系统是否稳定,当全部设备开机时,UPS不间断电源是否会达到最大载荷?空调系统运行是否正常,前期碰到的问题都解决了吗?保障任务的车辆定位是否准确,能否第一时间接送工作人员到指定地点?参试人员的晚餐是否准备好,能不能实现让一线工作人员吃饱又吃好的目标?”勤务保障系统指挥员孙亦林又在仔细梳理保障细节,确保一线岗位工作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孙亦林,沾化区人,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支援保障队指挥员。2013年,孙亦林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到文昌发射场工作,他是指控中心最初的建设者之一。支援保障队主要负责指控中心的技术支援和勤务保障工作,包括保障配电系统的稳定工作、空调的正常运行、消防的安全、电梯的运行和调度及任务的伙食保障,任务用车的调度安排。保障指控中心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工作点多面广,面临问题复杂多样,需要仔细梳理需求,提前谋划安排,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才能保障好方方面面。
  某次任务前,保障队分队长报告,在放电试验中,发现不间断电源的电池中有15块电压较低,供电稳定性存在较大隐患。而重大演训任务在即,必须保证供电的持续与平稳。为了解决供电隐患,孙亦林和保障队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方案,计划将电压较低的15块电池更换为新电池,每块电池足有40斤重,孙亦林和队员将电压较低的15块电池从电池架上拆下,断电检查、电池更换、复位供电,他们持续工作9个小时,终于将电池组全部更换完毕,赶在重大任务之前,解决了供电隐患,最终,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孙亦林因长时间弯腰接线和搬运电池,腰痛难忍。有些同事说,你都快40岁的人了,把工作安排给年轻同事就行了,不用亲自去搬几十斤的电池。孙亦林笑笑说:“毕竟是380伏的电源电池,小年轻们没经验又毛躁,存在一定的危险,只有我自己带着干,才放心啊。”
  孙亦林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做的是幕后的后勤工作而抱怨。虽然是指挥员,但孙亦林事事操心,他亲自制定方案、带领实施、检查效果,全力以赴保障好一线工作人员的后勤供应。孙亦林常说:“方向盘连着航天事业,炒菜锅里也体现着航天水平,工作不分贵贱,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们也在为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