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滨医附院男护师陈凯:
从抗疫“先进个人”到网约“金牌护士”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通讯员张莹莹

  5月10日,记者在滨医附院急诊科见到陈凯时,他多少还有些疲惫。前一晚刚下了夜班的他,并没有抓紧时间休息,而是为两位网上下单的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只要患者有需要,他就一定会全力以赴。这是三年前那场疫情的历练,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念。
  陈凯是滨医附院急诊科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副主任护师、呼吸治疗师。科室一角的宣传墙上,他的照片还是皮肤白皙的青春少年。而现在,才36岁年纪的他,头发已经白了不少。在EICU这样一个随时收治危重病人的地方,病人与死神的较量常常就在一瞬间,医护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为患者进行抢救和治疗。而像陈凯这样的医务工作者,也通常被称为“和生命打交道的人”。
  全省第二批驰援湖北,让他更加坚定了学医为民的信念
  大学毕业后,陈凯来到滨医附院,从事了三年院线急救工作。后来,医院建立了急诊监护室,他又开始负责监护工作,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2016年,出于科室业务发展需要,陈凯赴北京参与呼吸治疗师的培训。这是一个新兴职业,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治疗、呼吸机使用、气道管理等。培训归来后,陈凯在科室尝试开展了多项工作,包括机械通气的日常管理,以及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的建设,科室的呼吸机相关业务逐渐正规地开展了起来。
  转眼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正月初二当晚,他主动报名参与援鄂,成为全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抵达湖北黄冈后,队员们转战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眼前的场景让陈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此多病情严重的患者亟待救援。
  当时,医疗队需要成立一支呼吸康复的队伍,陈凯和济宁医学院的几位同仁主动请缨,成立了一支五人组成的呼吸康复团队,在湖北最早开始实施俯卧位通气技术。在团队的治疗下,患者恢复状况良好。医疗队授予陈凯“山东省抗疫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那段时间、那段经历,对陈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湖北回来之后,我整个心路历程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我的情绪有点急,也会为了工作与同事争执。但现在,我变得非常平和。”陈凯说,他时常提醒自己,“只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论患者、同事还是朋友,只要需要我帮助、我能帮上忙的,我就会去帮。”陈凯坚信会一直把这份信念坚持下去。
  全院“首席网约护士”,半年出单90余次,患者点名要他出单
  5月10日上午,陈凯刚刚完成了“两单”外派任务,“先去了一趟杨柳雪,又去了一趟彩虹景苑。”陈凯说,他在工作时间要在EICU坐镇,在休息时间,也要承担“上门服务”的责任。
  2022年8月,应山东省卫健委的要求,滨医附院“互联网+护理服务”正式上线,“网约护士”提供上门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区域内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医院本身男护士就少,但有一些患者需要更换尿管,陈凯就和另一位男同事一起承担起医院所有出院男性患者更换尿管的业务。
  2022年年底,疫情暴发期间,很多市民、医护人员感染新冠,但卧床在家的患者依然有更换尿管的需求。陈凯就带着N95口罩,上门为患者提供服务。在半年的时间里,陈凯服务了90多名患者。“我的‘出单量’,在全院都是最高的。”陈凯说。在患者家里,他不仅帮助患者提供服务,也讲解后续的工作如何处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而且我有一个原则,就是这些长期卧床的患者,一般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能替患者省钱的,我绝对不会让他们多花一分钱。”陈凯说。由于他业务熟练、很快就能解决患者需求,再加上手法轻柔、服务细致,让许多的患者在后续“下单”时,备注里专门填上陈凯的名字,点名要他上门服务。
  专业“跨行”没什么,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心系患者的心
  陈凯在大学的专业方向是中西医结合。从原先的专业“跨行”到护理,陈凯没觉得是一种遗憾,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因为我觉得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你只要认真去做、用心去做,都能收获成就感、价值感。”陈凯说道。在急诊科,他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他现在带着五六个“徒弟”,还承担着给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学生上课的任务。
  从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熟悉业务之后,陈凯这个“外行人”,把“护理圈”能拿的荣誉拿了一大把。山东省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滨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护士等等,这些荣誉足以印证,他的“转型”很成功。
  “我在跟同学、同事交流时说,EICU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地方,一天多的时候甚至能花费一万元,当地的老百姓一个月才能挣多少钱?家属这么放心地把病人交给我们,我们只有全力以赴。”陈凯说,“我们医院的院训是‘仁心妙术’。从事医疗行业,最最基础的,就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只要从这个方向出发,我觉得干什么都不会错。”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