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用好“土”资源 做足“特”文章 建强“产”链条
黛溪街道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
    山色杏海音乐节开幕现场。(资料图)

    每年水杏成熟时节,大量外地游客前来采摘。

    韩坊村生姜喜获丰收,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每到丰收季节,村民沿街卖水杏,进一步增加收入。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田中岳通讯员韩浩
  近年来,邹平市黛溪街道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 用好“土”资源,实现土地增值,留住田园乡愁
  近年来,黛溪街道立足本土资源,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地,盘活利用新路子,挖掘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进行延伸和提升,让沉寂的土地“活”起来,也为广大市民留住了“乡愁”。
  每逢周末,市民王大哥一早便和妻子到“自家”农场忙活。“自己开垦,自己种菜,想吃什么就种什么,吃起来安全也放心。”王大哥望着满地绿油油的蔬菜高兴地说。
  王大哥所说的便是日前黛溪街道南营村所打造的“开心农场”。记者在“开心农场”看到:一大片土地被黄色的围栏分割成149小块,每小块地约63平方米,菜地安装了水龙头、免费供水。几位市民正在地里忙着翻地、除草、浇水,享受周末田园时光。据了解,南营村位于邹平市城区、黛溪河西畔,风光秀丽、交通便利,该村因地制宜,利用村内闲散土地打造了“开心农场”,不仅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也是南营村创新思路致富增收的好举措。“小块农场租金每年是550元,面向社会租赁,目前149块农田全部‘售罄’,村里年收入8万余元,能够达到当年投资、当年受益,经营收入是原来租赁模式的25倍之多,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南营村党支部书记黄维村介绍说。
  如今“开心农场”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南营村顺势而为,投资10万余元对生态蔬菜园进行了改造升级,通过更换环保、耐用、美观的围栏,在东西中心路入口处建设大门、在关键位置安装摄像头等措施,提升整个农场安全系数和整体实用价值。
  ■ 做足“特”文章,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擦亮乡村振兴成色
  黛溪街道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强农”行动,依托辖区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全面实施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打造各种农产品特色品牌,“一桶姜山”“马庄猕猴桃”“张高红芽香椿”等一批地标性品牌成为强农富农的“金字招牌”。
  “我们今年又种植了10亩生姜、10亩大蒜、12亩糯玉米,预计村集体收入40余万元,带动村里500余名劳动力就业增收。”黛溪街道韩坊村党支部书记王强说。据介绍,成立合作社之前,村里集体收入低,也没有很好的发展项目。2022年3月1日,韩坊村正式成立合作社,起名为“韩坊粮山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依托种植合作社,韩坊村积极向外对接,与北京市农科院合作,共同培育优质姜种,推出“一桶姜山”品牌,将生姜产业推向更大市场。“通过精加工、高档包装,生姜每公斤能卖到25块钱左右呢。”村民们高兴地说。生姜产业为韩坊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如今,“一桶姜山”这张名片成为了村民手中的“致富王牌”。
  ■
  建强“产”链条,助推“小买卖”升级“大产业”
  黛溪街道张高村的水杏有400余年的种植历史,目前该村水杏种植面积1000余亩,一棵树产杏约200斤,村民平均亩收入2万元。2018年7月,张高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依托张高水杏,黛溪街道已连续举办了8届水杏采摘节,多次开展“山色杏海音乐节”“水杏文化节”,同时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新建及维修了凤凰山、柳泉井、神仙炕、跌牛台、山神庙等旅游景点6处,吸引了周边多地的游客前往采摘游玩;在提高张高水杏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一举推动了当地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张高水杏深加工模式,按照农业‘新六产’要求,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推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张高村党支部书记张传明说。
  水杏采摘节,是黛溪街道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乡村旅游进行的积极探索和有力实践,已经成为邹平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今后,黛溪街道将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思维,以张高水杏为引领,打造更多优秀的、高质量的乡村产业模块,切实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