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古城镇:创建彩虹党建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丁春贵通讯员孙明倩







  近年来,沾化区古城镇以彩虹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紧紧围绕服务中心、促进发展的目标,着力建强支部堡垒、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赋能乡村振兴,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实施“教育红”工程,打造“党员干部队伍”先锋。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抓实党员干部队伍红色教育,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员学习室,同时以“业务大讲堂”和“淬火工程”集中培训为依托,着重打造“乡镇党校在行动”系列活动,利用“党校+理论宣讲”“党校+红色教育”“党校+人才培训”“党校+产业项目”等多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让辖区党员在“家门口”即可接受党校教育。综合运用“灯塔·党建在线”网络学习平台,依托干部网络学院模块、山东e支部模块对党员线上学时进行考核,增强基层党员学习的规范化、可视化、常态化。截至目前,全镇共开展业务大讲堂42期,党校培训10期,覆盖党员1450人次。
  实施“志愿橙”工程,培育“诚心为民服务”沃土。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相结合,探索推行“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积极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创新“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多元协同”服务模式,结合“25日主题党日”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活动,先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帮扶空巢老人、防溺水宣传、卫生环境专项整治、群众满意度调查等志愿服务活动85场次,受益群众达14500人次,切实把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需要的每个角落,以诚(橙)心践行为民初心。
  实施“土地黄”工程,勾勒“集体经济壮大”蓝图。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整合土地资源,以“黑玉米特色产业种植+光伏小镇”推动村集体增收。依托本地龙头企业鑫浓农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电商平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投资1200万元打造党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融合示范园项目,实现从产品生产到销售一站式全链条服务。2022年,示范园与12个村的支部领办合作社签约,实现种植1200亩,单季农户总收入322.4万元,村集体增收43.2万元。2023年,将继续投入资金2000万元,建设“田间工厂”4处,发展黑玉米种植5000亩,预计农户收入1900万元,村集体增收达360万元。同时,依靠全区“百村倍增”光伏增收计划,建设村集体增收光伏电站3处,年发电收益可达380万元,扣除本金、运维、保险等费用,纯收益可达300万元,全部用于村集体增收,该项目主要覆盖25个村,每村平均增收12万元,为镇域村集体增收提供坚实保障。
  实施“生态绿”工程,谱写“绿色幸福民生”样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镇党委在生态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建立健全镇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及各村党支部书记抓环保工作责任清单,将环保工作责任细化分解,不断开拓创新,激发党建活力,以党旗之红,护生态之绿,建乡村之美。结合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新时代文明实践、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升等行动,通过汇聚党员、公益性岗位、广大群众等多股力量,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全力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实现党建工作和环保工作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
  实施“人才青”工程,铺就“青年后备人才”路径。持续实施“雁阵工程”,以“头雁工程”领航,完善党组织书记选拔使用、教育管理、监督约束机制;以“雁归工程”引才,先后回引20余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12名优秀人才回村任职;以“雏雁工程”储才,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任用工作机制,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50名,同时实施1名镇领导干部、1名村党组织书记与1名村后备干部“2+1”结对帮带机制,今年重点开展了“五个一”帮带活动,推动跟班锻炼走深走实,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实施“网格蓝”工程,延伸“基层精细治理”触角。突出党支部政治引领,实行网格事项准入制度,纵深推进“织网扎根·平战结合”行动,将全镇工作纳入“一网管控”,建立“镇—管区—村—基层网格员”四级联动机制,将全镇划分为56个一级网格、112个微网格、280名党员中心户,覆盖常住群众7220户,定人、定岗、定责,树立精细化治理工作理念,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员队伍,全面理清各级职责责任,充分发挥行政村党组织“核心轴”作用,释放基层党建强大张力、持续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实施“品质紫”工程,推动“示范创优强基”发力。落实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行动,精准划分“强基”“创优”“示范”三类村党组织,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利益联结等方式,建立“一村一策”提升台账,逐步形成了“宜枣则枣”“宜粮则粮”“宜光则光”“宜地则地”的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区域内党组织全面进步、万紫千红。其中,魏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散乱小”冬枣地块230亩,统一建棚、管理、销售,实现了由孤军奋战向报团取暖的成功跨越;城西单家村以点带面推广黑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00余亩,预计可以带动农户增收132万元,村集体增收18万元;大沙洼三村抓住土地流转有利时机,整合村内30余亩土地建设养殖小区,包含5座可容纳500余头牛的现代化养牛棚,供养殖户承包使用,并在牛棚顶部安装容量达700千瓦的分散式光伏电站,通过“上光下养”模式,激活村内闲置土地资源,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