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中国海蜇第一村”提档升级再出发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贾海宁李祥孔
  “大家麻利点,这600桶巴基斯坦进口的海蜇,装完马上发往天津。”2023年春节前夕,在沾化区冯家镇王尔庄村海蜇市场,十几个装卸工忙着往货车上搬运加工好的海蜇。作为全国最大的海蜇集散中心和国际海蜇贸易基地,王尔庄村被称为“中国海蜇第一村”,平均日交易量达100余吨、日交易额达500万元。每天来此市场交易和往来运输的客商、车队络绎不绝。
  抱团发展建成海蜇大市场
  举目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土碱水咸,风一吹满嘴咸味儿,粮食收成寥寥无几,地理位置偏僻,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王尔庄村真实写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村”。
  1990年,沾化海防海蜇大丰收,外地海产经销商以低廉的价格收购海蜇,一转手赚了好几倍。王树德、王月云、王树新等众多在外做海产品交易的王尔庄村的党员,看到渔船上成箱成筐的海蜇,心里有了“谱”:靠种地收入低,只能解决吃饭问题,年复一年过穷日子;卖海蜇销售收益高,挣钱多,成为“万元户”不是梦。说干就干,他们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从海蜇的矾制、腌渍起步,逐步摸索,经过初加工后的海蜇比捕捞的海蜇价格翻了好几倍。他们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沾化周边海域的海蜇产量不够了,他们就出国到盛产海蜇的国家和地区采购海蜇,然后回村进行加工、再销售,产品销往全国几十个地区,从春忙到冬,王尔庄人销售海蜇的路子越走越宽,从国内跑到国外,目前村里有出国护照的村民多达40余人。
  说起海蜇加工销售的起步阶段,王尔庄村海蜇业户王树伟也是觉得举步维艰:“当时都是散户经营,生产规模小、销售渠道少,产品卖不上价格。并且,由于缺乏品牌支撑,与其他品牌厂家相比,同等质量的产品,交易价格就是比人家低。”
  唯有抱团发展,才能形成抵御外部风险和竞争的合力,推动海蜇产业取得更大的发展。1992年,在镇党委政府和王尔庄村党支部的推动下,建成了王尔庄海蜇批发市场,建有商铺84间,一经建成,商户争相入驻。“瞧,这是渤海湾的红头海蜇,是我们这里最上等的海蜇产品,每公斤批发价在90元左右,这一箱能装3公斤多的蜇头,放到市场上就能卖300多元。”享受到批发市场建成的“红利”后,海蜇业户王英奎高兴地说。
  “中国海蜇第一村”买世界卖全国
  如今的王尔庄海蜇市场处处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海蜇加工业户生意火爆,外地客商络绎不绝,这里的海蜇“买世界,卖全国”,成为响当当的“中国海蜇第一村”。“以前,我们卖海蜇都是自己出去找客户,自从批发市场建起来以后,村党支部领着我们集体对接大客户,看,这刚刚又签了一个大订单。”海蜇业户王林清拿着厚厚的订单笑得合不拢嘴。
  “王尔庄海蜇市场建成后,效应逐年放大,海蜇采购范围拓展到印尼、墨西哥、巴基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不同种类海蜇37种,固定销售客户2000余家,销售范围辐射全国各地。去年,我们的海蜇市场交易量达3万余吨,年交易额超12亿元,真正成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钱袋子’。”见证了海蜇产业发展的王尔庄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利说。
  提档升级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原先,我们往外运海蜇都是用六轮车,现在我们的规模扩大了,客户不断增多,往外运海蜇都是用大货车了,就觉得现在的市场也得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该提档升级了。”市场内的海蜇业户田同利道出了广大业户的心声。
  为给海蜇产业发展增动能、添后劲,2022年初,王尔庄海蜇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项目被提上议程,新市场预计投资4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2060平方米。自开工以来,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一排排崭新商铺主体拔地而起。“我们眼瞅着市场的商铺主体工程已经建成,我们已经与村党支部签了合同,2023年5月就能重新入驻了,真是迫不及待啊!”业户田明虎激动地说。
  据介绍,市场建成后,将成立以王尔庄村党支部为主导的海蜇市场监管委员会,以“党支部+”的形式,实现海蜇标准化、统一化经营,引领品牌打造、电商发展、产品研发多点突破,实现市场年度产值突破15亿元大关,持续擦亮“王尔庄·中国海蜇第一村”的金字招牌。
  “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全镇海蜇加工、电商、物流等多方资源,全面优化升级海蜇产业链,依托王尔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蹚出一条扩大就业群体、提高群众收入、增加村集体收益的新路子,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海上冯家’样板。”冯家镇党委书记郑秀辉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